2014/2/28

上座部佛教 阿毗達摩 (超越唯識學的名色法剖析)

隨著上座部佛教學院(TTBC)陸續的出版品, 
逐漸向台灣的佛教徒們揭開上座部的神秘面紗:
從僧侶如何在弘法時還能確實執行戒律?
如何過午不食? 
如何對待金錢? 
如何在眾多因緣法中修行? 
乃至信徒應該如何如法地跟僧侶相處?
如何正確供養僧侶?......等等. 
著實使慣於接受自稱大乘佛教(北傳佛教)的我們開了眼界, 
原來人家可以不因為時代環境變遷就一定要改革創新, 
也給了些主張佛教一定要改變做法才能弘法的人一個借鏡.

在閱讀TTBC 的出版品中, 
收獲最多的應該就是阿毗達摩了, 
有唸過唯識學的跟百法明門的, 
不妨也去讀讀阿毗達摩,
你會感嘆唯識之不足,
百法明門的疏漏.

南傳佛教對阿毗達摩來源的說法是...
阿毗達摩的口誦傳者是舍利子長老(Upatissa),
舍利子跟隨佛陀時獲得佛陀的親口教導阿毗達摩,
那為什麼沒在第一次經典集結時出現呢?
那是因為後來貼身照料佛陀的侍者阿難(Anada)還未加入僧團,
而之後舍利子又離開僧團去他方弘法,
又比佛陀早脫離五蘊身.

故在第一次經典集結時,
這些阿毗達摩的內容並沒有被阿難口誦集結出來,
即阿難可能未曾聽說佛陀講過,
而是在"十事非法"後的第二次經典集結時才被收錄,
由舍利子的學生口誦出.

相似情況就是富樓那(Purna) 在第一次經典集結後才趕到現場,
向當時主持人摩訶迦葉(Mahakassapa)要求補充經文的另一個歷史事件說法一樣,
來不及參加第一次集結的弟子們所補述佛說都是之後才被收錄成為經典.
(這點跟北傳佛教記載富樓那尊者來不及參與大迦葉主持的王舍城集結,
所以另外主持了一次集結,誦出雜藏,
後世稱為窟外集結, 是有相同之處
只不過南傳佛教採取了更寬大的原則,
並不稱富樓那口誦的為雜藏, 
而是承認富樓那所引佛語也是佛說, 
所以也都列入"如是我聞"的尼柯耶中了.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推測知佛經中的如是我聞的我並非都只是阿難,
其實還有其他弟子, 
而且, 
像南傳眾佛典中, 
由西方歷史考古學家考據是最古老的經集
很多經文甚至沒有"如是我聞"這樣的字句.
是以, 真實的佛典集結可能並沒有當代考據者主張的有分什麼阿難系或富樓那系或優婆離<Upāli>系等等不同派系相爭,
有點莫名其妙故意醜化的分法了.

有點講遠了, 拉回來講阿毗達摩.
南傳佛教的阿毗達摩所以讓唯識學跟百法明門論光芒漸失,
乃是...

  • 阿毗達摩是由舍利子口誦出來教導學生的. 而百法明門論的作者是後來的佛教徒世親(Vasubandhu)唯識學則是世親的哥哥無著(Asanga)倡導出來的.
  • 阿毗達摩比唯識跟百法明門論分析得更仔細.
  • 阿毗達摩跟實修可以結合, 不光只是理論.


而最重要的是...
阿毗達摩對佛教的涅槃提出了清楚卻又簡單的說明,
完全指出上座部佛教的涅槃不僅只有人無我, 
更是通達了法無我的境界.
又進一步指出所謂的法無我究竟是什麼法?

霎時, 撇去北傳佛典中二乘二乘的罵不停,
南北傳佛典中的深義清楚浮現,
完全可以貫通.

講這麼多, 不是說北傳佛教不好而南傳佛教好?
更不是要爭那一個才是正統? 
而是讓各位佛教徒多了一本更優質的參考書,
在修行路上可以更明確可以更清楚,
少一點排斥, 少一點先入為主.

ps. 閱讀阿毗達摩時, 若能配合明法尊者編的攝阿毗達摩義論表解一起對照, 則更清楚. 表解書可到法雨道場網站下載電子版或請紙本書細細研讀. 



2014/2/24

佛教是講報應的嗎?

今天碰到一位朋友,
聽到他對別人說"佛教是講報應的, 基督教是講信才能得永生的."

我在旁邊給了他一點"極端(一般人甚至是佛教徒都聽不進去)"的意見.

我向他們說
"真正的佛教不是講報應,
是講苦集滅道, 重點在滅跟道, 根本不是講因果報應.
講因果報應是民間信仰,
可惜台灣大部分人雖自稱佛教徒,
然而真正認識跟實踐佛教教義的極少.
也請不要以訛傳訛."

他則問我是哪一版的佛教教義?
起源地印度版 藏傳版 大乘版 傳入中國版 密宗版 .....?

之後我推薦他看心經, 
"心經是佛法真理的精華,
講的正是跟因果報應這種民間信仰理論無關的佛教真理,
可惜的是心經只是講出真理,卻沒有提到實踐的方法,
不過若能抓到重點有所領悟,
再去看所謂的印度版中國版東南亞版....的佛經或公案,
其實是都可以貫通的.

老實說,佛教只是在宣揚一個不變的真理,

不會因為不同派別而有不同的真理,
不同派別會有不同的真理,
那是人的問題, 不是真理的問題."

這邊還是再三強調:
佛法的精隨是出世常住法{也就是涅槃,
然而佛教的涅槃跟印度教的涅槃名詞雖同實質不同!
佛教涅槃並不是一般人講的一個修行者修到很好後死去叫涅槃,
也不是一些自稱佛教徒說涅槃就是灰飛煙滅去了,所以要不入涅槃取正覺!
這些都是誤會!
讀過南傳佛教阿毗達摩的都知道,
涅槃其實是一種心的所緣(但非六識心),
雖說涅槃本身是無功可用的(因為涅槃並不是世間因緣法所能得), 
但卻是有絕對滅苦的效果,
涅槃也就是苦集滅道四諦中的滅聖諦.},
佛法的精華雖不是世間因緣法,
但也不會搞亂世間因緣法,
尤其佛陀對僧侶還教導了八正道的入世法(也就是苦集滅道的道聖諦).
在世間因緣法上用功,
是為了要讓我們體驗到出世常住法,
不是要我們修神通修成神仙......

所以, 正信的佛教徒們是不會去搞亂世間因緣法的.

結果...他們還是覺得佛教是在講因果報應.

以上是今天親身遭遇的一點分享......

2014/2/11

戲論: 明心見性的白話解

學了阿毗達摩(類似百法明門但分析得更透徹)後,
才知道怎麼簡單地把明心見性用白話方式說出來:
明心跟見性是不同的,
兩者都是屬於需要去親身體驗的,
可能要走過嘗過的才會感同身受!
若只是學習知識般的知道則沒有甚麼用處.

明心之後一定要見性,
不然會落入斷滅,
或轉變成為世間善法論去了.

明心是明白這個"世間萬法皆因緣"的心(也有人說是妄心),
包括自己也是因緣生因緣滅的非常住法,
自己的爸爸媽媽小孩牽手等等也是因緣生因緣滅,
自己從小到大所做的功名利祿等一切善惡事物也都是因緣生因緣滅,
...............
做法是從觀察體會因緣法下手,
最快速的觀察法就是觀察自己的變化,
也就是從觀察自己六識的產生方式?
如何跟外界六塵相互作用?
去細細體會品嚐自己的喜怒哀樂跟老病死的產生跟滅去?
體認到原來自己跟周遭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因緣生因緣滅的.

見性則是見到"超越世間萬法的非因緣法(或稱常住法)"的法性,
也就是不思善不思惡的那個空性;
說似一語即不中的那個本性;
不假思索的那個真如;
也就是"罪從心起將心懺,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懺悔." 中的真懺悔.
...............
做法是觀察體會喜怒哀樂跟老病死那些覺受產生之前的那一霎那,
即前念已滅, 後念不起的當下一刻.

有沒有一種相似的感覺?
苦集滅道不也是在講這個嗎?
明心相對於苦集道三諦,
而見性則同於滅諦.

簡言之,
明心是明白了原來一直以來認為自己有真心的這個心其實是妄心,
見性則是看到了妄心去除後的清淨本性.

沒有明心的人,
是肯定不會見性的,
因為沒有把因緣法觀察體會透徹的人,
是看不到非因緣法的.

明心的人,
不一定會見性.
但明心後見性可以因人而異很快達到.

然而見性並非一了百了,
甚麼都不用做了,
見性後是要修行的,
也就是悟後起修,
也就是若言不修, 形同凡夫.
只不過要修的是修掉習性,
減少;降低;去除習性業的產生,
使其不再隨便出來干擾佛性的展現,
尤其是在經歷生死大事等的大磨難時刻更形重要.
修行不是說要修成真如或修成佛性或修出本性云云.
這點千萬要牢記在心.

PS.
1. 有人把佛性解釋成"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在動物稱為佛性,在植物、礦物稱作法性。" 這是值得商榷的, 因為佛性就是法性, 並不會因為對象而改變. 之所以會有"動物是佛性而植物礦物是法性, 法性涵蓋佛性"的說法出現. 筆者推測會這樣說的人應該是把佛性誤解成是覺性了, 但覺性並不等同佛性, 覺性主要講的是悟性, 即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的悟. 所以圓覺經中有對等覺;妙覺;圓覺的差別解釋, 也就是說圓覺(圓滿了的覺性)講的才是佛性. 

2. 狗仔也有佛性說! 關於這個公案也是極為有趣的. 狗仔當然有佛性, 無庸置疑! 但是狗對於它的佛性就跟我們許多尚未明心見性的人一樣被"雲霧"遮住了, 搞不清楚佛性在哪? 究竟有沒有佛性? 其實狗的行為很多都是佛性的展現, 只是這樣的佛性常常被狗的本能或稱天性(instinct,如爭地盤等)遮蔽而被喧兵奪主地;頭上安頭地給壓下去了. 
所以當人問趙州禪師:「狗子有佛性也無?」
趙州毫不考慮地回答道:「無!」
又問:「上自諸佛,下至螻蟻,皆有佛性,狗子為什麼卻無?」
趙州禪師道:「因為牠有『業識』存在的緣故。」
另一人問:「狗子還有佛性也無?」
趙州禪師答道:「有!」
又問:「既有佛性,為什麼要撞入這個臭皮囊的袋子裡?」

趙州禪師道:「因為牠明知故犯!」 



2014/2/8

法身常住?


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節錄:
阿難:彼久遠實成、法身常住、無量壽佛者,豈異人耶!今日世尊,我身是也。愍念汝等,一切有情,無明大夜阇故,從彼安養無為界,示現此惡時惡世界中,迦耶王舍等,說彼佛名號不可思議功德因緣。

這邊的法身常住,
若是依因緣所生法會經歷"生;住;異;滅"四階段來講是絕對不可能會常住的,
所以很明顯的, 此法身並非因緣所生法,
也就是...這邊講的法身跟佛性一樣都不屬於因緣法,
若不喜講佛性二字沒關係,
(也可講成是第一義; 是極樂; 是如來藏; 是無為界; 是父母未生之前; 是禪; 是不假思索; ....)
這個名相"法身"講的也就是道不屬修,修成必壞的道,
(使用眾多名相來描述同一狀態是為了避免有人執著名相不放, 反而困住!)
有修有成必定是屬於因緣所生法,
必會經歷生住異滅,
由此看來,
法身=道=非因緣所生法=無為界

另有人說法身常住的意思,
就是要把佛法一代一代傳下去,
不令佛法斷絕,要使其常住.
但這樣的說法也會遭遇到一樣的問題,
佛法是因緣所生法嗎? 是世間法嗎? 會生住異滅嗎?

那又為何說"若言不修,形同凡夫呢?
因為有看到佛性(或空或極樂或涅槃.....)的人,
尚有習氣,
修是把習氣修掉, 擺脫掉習性業,
以避免生死大事還會被習性牽著走,
所以說習氣都還在的話, 那跟一般人又有何兩樣呢?
但並不是法身或道或佛性是要靠修行才能得到的!

另外,
由於知道我等將毀滅(法句經第六偈),
所以會感念感恩並願意遵守佛陀的遺教跟遺言,
會老實地以法跟律為師(不重法輕律或重律輕法) 好好修行,
當然也就不會為了環境或其它理由任意改變了佛陀的教誨.

2014/2/5

金錢戒不戒?

中時電子報(作者: 盧金足╱台中報導)在2014年2月4日有則報導的title是"星雲預立遺囑 財產2000萬全捐了"


台灣的佛教徒一般不會接觸了解僧侶的戒律,
因為有位知名長老法師說: 在家人不可翻閱出家人戒律, 是為了避免在家人批評造口業.

然而, 尋其根源, 南北傳佛典中皆無這樣"批評造口業"的記載, 類似的文義則出現於:

「毘尼者。禁律也。為二部僧。說撿惡[僉*殳]非。或二百五十。或五百事。引法防姦。猶王者祕藏非外官所司。故曰內藏也。 此戒律藏者亦如是。非沙彌清信士女所可聞見。故曰律藏也。」《分別功德論》(T25, no. 1507, p. 32, a11~a15)


「毘尼中說白衣不得聞。」《大智度論》(T25, no. 1509, p. 66, a12~a13)


「問曰。仙人墮處有幾許苾芻。答曰。強逾二萬。問曰。苾芻之眾其數已多。所有經典未知多少。報曰。苾芻經典總有三藏。問曰。其一一藏數量如何。報言。一藏頌有十萬。 問曰在家俗侶頗得聞不。報言。得聞二藏謂論及經。毘奈耶教是出家軌式。俗不合聞。」《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T23, no. 1442, p. 672, b28~c05)

「若為未受具足人。說波羅提木叉五篇名者。越毘尼罪。」《摩訶僧祇律》(T22, no. 1425, p. 448, b29~c01) 

提出上述文字, 主要是說明禁止佛教信徒聞律, 並非是所有佛教派別的共同點, 也就是說在某些佛教派別, 僧侶的戒律是允許被想了解的信徒們拿來翻閱的, 如現在大部份的南傳佛教派別.

那又為什麼希望信徒去看僧侶的戒律呢? 

當然, 若是從負面的角度出發, 為避免信徒批評造口業, 這也是蠻不錯的利他胸懷!
但...回過頭來仔細想想, 為什麼信徒看了戒律可能會有所批評呢?
是不是因為這個僧侶的行為跟戒律本上寫的不吻合呢? 所以才會導致批評?
若是僧侶的行為跟戒律本上寫的一樣, 那又怎麼會招來批評呢? 這是筆者不解之處!
何況除非是犯了不共住的四種過失, 否則都有懺悔改過的機會的,
並不是不管犯了甚麼戒, 就非得要被逐出僧團的.

所以, 先回過頭來看看信徒跟僧侶的關係: 
  • 信徒在佛教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以供養的方式來幫助僧侶可專心修行, 並以聞法的方式從僧侶的言教跟身教中獲取智慧.(這邊特別強調身教的重要.)
  • 僧侶: 則是接受信徒的供養得到衣;食;住;藥等四資具,以養肉身好修行獲得解脫智慧, 並以法布施的方式把獲得的智慧分享給信徒.

依此來看, 僧侶跟信徒其實是一種互助關係, 透過這樣的互助, 把體會到的真理散播出去以利大眾.

是以, 既是互助關係, 信徒若能明瞭僧侶的戒律, 反而越容易幫助僧侶修行, 也是會有下列好處的:
1. 信徒知道如何供養僧侶, 不會供養僧侶不能接受的東西(如供養金銀珠寶等), 亦不會助長僧侶的退道心.
2. 信徒知道如何跟僧侶共處, 不會因為不當的行為使僧侶違犯戒律(如要求僧侶唱歌跳舞等).
3. 信徒知道僧侶何時雨安居, 不會提出日期不適當的邀請.
4. 信徒知道僧侶跟信徒的互動方式, 不會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如單獨在房間為一女說法).
5. 信徒知道僧侶該有的作息, 不會在不適當的時間提出請求(如一起吃晚飯).
6. 信徒知道僧侶應有的言行規範, 就不容易被具爭議行為的出家人欺瞞.
7. 信徒也因此知道佛教不光只是學問, 因為尚有僧侶以親身實踐佛陀制定的戒律.
8. 信徒若有心成為僧侶, 因早已得知戒律跟僧侶生活息息相關, 也因此有了實踐的心理準備.
.....................................................

至此來講, 信眾了解僧侶戒律的好處(以上輕易就列出八個好處)真的是大於多於不了解的好處(就只有怕批評造口業一項).

在凡事力求陽光化透明化正當化的今天, 把戒律攤開讓大家知道到底真正的遊戲規則是什麼?
讓有心想要修行的人就照規則來專心修行,
讓那些想幫助修行人的人成為信徒互相護持佛法,
彼此盡應該有的義務跟責任.
這樣, 不是也挺好的嗎?



2014/2/2

父母未生前的面目?

學佛體會:

父母未生前的面目
=禪
=本來面目
=如來
=不思善不思惡
=無我
=無為
=不假外求
=清淨
=本心
=佛性
=第一義
=道
=本然
=如來藏
=不假思索
=說似一物即不中
=真常
=真懺悔
=本性
=法身
=涅槃.

入世有深淺, 太過離道遠!

For some knowledge, or you can name it wisdom maybe,
we have to unlearn what we have learnt.




漸悟或頓悟?

經過這幾年學佛的體驗跟觀察到其他法友,
有小疑小悟; 有不疑不悟; 有大疑大悟,
而這些都是頓悟.
沒有碰到任何有漸悟的體驗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