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3/29

定慧力的培養

斷除五下分結, 斷除五上分結的定慧力培養,乃至證道。
針對不同的人,
固然有很多不同的對治方法,
但究其根本,
不外乎是要我們先深切地透徹了悟"因緣所生法"的被動性與無我性。
也就是...
當我們越來越能理解到因緣所生法當中的被動性與無我性,
我們也就越來越能夠斷除五下分結跟斷除五上分結,乃至證道。
這也就是世尊為什麼會對須深這位行者講述法住智涅槃智的原因(請參閱須深經),
即, 當我們深切地透徹了解體悟因緣所生法的本質之後,
就應當體會到非因緣所生法的必然性,
這才可以令我們不受生死的束縛
這也就是世尊確實找到了可以解決生死大事的答案。

Reference:
1. 五下分結: 下分是欲界的意思,這五結屬於欲界煩惱分別是

  • 身見
  • 戒取
  • (以上三個又被稱三結)
  • 貪欲
  • 瞋恚

2. 五上分結: 上分是指色界與無色界,這五結分屬色界與無色界的煩惱分別是

  • 色界愛
  • 無色界愛
  • 掉舉
  • 無明


2014/3/7

戲論: 留惑潤生不涅槃 和 不入涅槃取正覺 ?

關於所謂的"留惑潤生不涅槃"之說法, 跟佛陀所言是有所衝突的!
例如在經典上:
佛陀說通往涅槃的道路是八正道, 而八正道包括世間八正道跟出世間八正道.(中部大四十經)
佛陀說他從彼安養無為界, 示現此惡時;惡世界中.(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佛陀還說該處無來,無去,不住,不生。無住處無轉起,無所緣,此乃苦之終盡.(小部自說經)
佛陀還用了33種不同的名相來表達涅槃: 無為,終極,無漏,真實,彼岸,巧妙,難見,不老,恆常,不潰滅,不可見,無迷執,寂靜,不死,微妙,吉祥,安穩,愛盡,不可思議,未曾有,無災,無災法,涅槃,無惱害,離,清淨,解脫,無執著,洲島(dipa),庇護所,避難所,歸依處,到彼岸.(相應部無為相應)

為何如此? 究其原因, 實在是因為誤解了涅槃的真正意思.

第一. 佛陀說他從安養無為界來示現此惡時惡世界中.  其實就已經清楚說出涅槃本身雖是不生不滅, 是無為, 但並不是涅槃後就從此被涅槃綁住, 從此只能不食人間煙火, 從此只能在高處笑看天下蒼生? 涅槃雖是法身常住, 但佛陀覺者表現出來的是可以為眾生"示現"來著. 縱觀北傳佛經中佛陀(悉達多證悟涅槃後才被稱為佛陀)提到他示現的經文非常之多, 足以證明所謂的"留惑潤生不涅槃"跟佛陀本身的示現是相衝突的. 至於, 為甚麼要示現? 原因跟要傳達的是甚麼? 就留待後話討論.

第二. 佛陀說該處無來,無去,不住無所緣無住處. 既然是無來無去, 怎麼會只能入而不能出呢? 涅槃既然是無所緣的, 那怎麼能夠入涅槃呢? 應該是其它的東西藉由涅槃為所緣才對啊! 而且既然不住跟無住處, 又如何能入了涅槃就一直常住於涅槃呢?

第三. 根據南傳上座部的理論: 一個證果修行人是取涅槃為目標而進入阿拉漢果定, 所以涅槃是道心或果心的所緣, 並不是涅槃本身是因果法或能所法(南傳對涅槃的說法跟北傳華嚴經講"能所雙亡"是有吻合之處.), 當然也就不是要入涅槃跟不入涅槃的問題了!

由此可知, 所謂的入涅槃的說法其實是搞錯能所了. 亦即, 涅槃並不屬於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諸法, 更不是甚麼緣起性空的緣起法, 更非緣生緣滅的因緣法, 也不是生住異滅的世間法. 因此, 若說涅槃有可入或不可入的觀念或想法, 這樣的涅槃就不是真正的涅槃了.


另外, 在北傳佛典無量壽經中有言:我作佛時, 所有眾生, 生我國者, 遠離分別, 諸根寂靜, 若不決定成等正覺, 證大涅槃者, 不取正覺。

現在來看一下所謂的"不入涅槃取正覺"!

這邊要先釐清"正覺"是什麼意思?
如果正覺是覺悟到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那就很明顯是在玩名相遊戲. 因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講的正是涅槃, 無法認同"涅槃"二字名相的人, 可以改用"解脫"或"清淨"或"不生不滅"或"真實"去替換(因為涅槃二字其實並不是佛陀發明的, 是從古印度波羅門教借來使用的, 但是名相雖同, 內容卻完全不同.).
但如果這邊的正覺講的是因果法;是有為法, 則有爭議.
因為道一禪師曾說過道不屬修;修成必壞.
所以, 因果法;有為法的"正覺",則還有討論的空間.

另一種情況是, 會說"不入涅槃取正覺"的人卡住的是這一句佛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以為要"生"其心就應該不能入涅槃才能夠生其心? 因為涅槃是不生不滅的, 不能生的. 說穿了, 這是誤會涅槃的意思了.

再者, 若以北傳的理論來講, 正覺跟涅槃本來就是兩件事, 因為正覺以上還有等覺;妙覺;圓覺;無上正等正覺(請參考圓覺經), 正覺也不過只是正確的覺悟罷了, 可能連見性都還沒有, 那當然離涅槃還有一段距離了. 不過, 祖師曾講的"無生法忍"倒是可以參考看看.

若根據南傳增支部大夢經的記載:如來;阿羅漢跟遍正覺者才能算是正覺者.

以上來看, 好像真正問題不在正覺與否? 而是對涅槃(或稱解脫;清淨;無為)的誤解!

如果硬要分類涅槃, 涅槃有兩個階段:
先是有餘依涅槃(其實這就是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即以涅槃為所緣進入阿拉漢果後生出世間無漏八正道的八種心),
然後才是無餘依涅槃(請注意這邊的依字,依就是以涅槃為所緣的意思.).
有餘依涅槃就是悉達多證悟涅槃成為佛陀後還有五蘊身的階段,
而無餘依涅槃即是一般所講的般涅槃, 也就是佛陀的五蘊身完全寂滅了.

然而從北傳諸多佛經內容可得知, 證悟涅槃後其實是可以"示現"的!
以前很多人用"緣起性空"或"現觀緣起"法來解釋證悟涅槃, 容易陷入劃地自限的解釋, 而且會自相矛盾.
現在看了南傳典籍後才知道, 原來涅槃是道心果心的所緣. 而不是有一個涅槃可以"入", 更不是入了涅槃就無法出來跟眾生互動, 這真是誤會大了!

其實, 標題二句若不以涅槃二字名相而用清淨;解脫或真實等名相去代換, 可得:
"留惑潤生不清淨"或"留惑潤生不解脫"或"留惑潤生不真實"!
另一句則變成:
"不入清淨取正覺"或"不入解脫取正覺"或"不入真實取正覺"!
也就是說
一個不入清淨的人能教您真正的清淨嗎?
一個沒有解脫的人能教您真正的解脫嗎?
一個沒有證悟真實的人能教您真正的真實嗎?
這樣, 智者如您應該就能很明顯地看出問題所在了吧!

然而, 涅槃唯體證者能知, 像這種知識般的學習跟邏輯判斷涅槃解脫的真相, 其實是離真相很遠的.

戲論一則, 未涅槃人講涅槃話, 無意義!

ps. References:
1. 阿毗達摩講要下-台灣南傳上座部學院印行
2. 禪藏-佛光山宗務委員會印行
3. http://www.cbeta.org/ 
4. 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1056.htm
5. http://www.ouyi.mymailer.com.tw/lotushome2/archiver/?tid-332.html
6.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65ec1301012pm9.html
7. http://book.bfnn.org/books/0089.htm


2014/3/5

佛陀自說涅槃的境界

小部-自說經-第八品-波吒離村人品

一.
如是我聞。爾時,世尊住舍衛城祇陀林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以涅槃法語教示比丘眾,激勵、鼓舞、使之喜悅。
彼比丘等思惟理解彼意義,攝心專一,諦聽聞法。
世尊知此已,彼時唱此優陀那: 
「諸比丘!有一此處, 無地、無水、無火、無風, 
空無邊處、無識無邊處、無無所有處、無非想非非想處,
無此世他世,無月日兩者。
諸比丘!我也說該處無來,無去,不住,不生。
無住處,無轉起,無所緣,此乃苦之終盡。 

二.
世尊知此已,彼時唱此優陀那: 

 「難見為無我,真諦見不易。智人識破愛,彼見無何物。」 

三.
世尊知此已,彼時唱此優陀那: 
「諸比丘!無生亦無物,無造亦無作。諸比丘!若無生、無有、無造作者,
所生、所有、所造、所作者,當不出現。
諸比丘!無生、無有、無造、無作為者故,生者、有者、能造者、作為者當不出現。」 

四.
世尊知此已,彼時唱此優陀那: 
「有依止者有轉動,無依止者無轉動。若無轉動有輕安,若有輕安無有喜,若無 
有喜無去來,若無來去無死生,若無死生無此世,亦無他世之兩者,
兩者之中皆無有,此即成為苦之盡。」 

由此可知涅槃乃是"非因緣所生法"(因為無生無有無造無作....),
亦即北傳經典所說的法身無為界真常,
也是金剛經裡面大家耳熟能響"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所住",
也是廣欽老和尚說的"無來無去無代誌".

而如何體驗到非因緣所生法的涅槃境界呢?
世尊有說要實行世間八正道再加上出世間八正道,
如此就可證悟涅槃,
這樣的八正道也才是大乘.(請參考 南傳佛教亦是大乘 一文)


Reference:
1. http://www.dhammarain.org.tw/canon/cy-1-Khuddakapaatha-Dhammapada-Udaana-Itivuttaka.pdf
2. 阿毗達摩講要下-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印行

南傳上座部亦是大乘... 暨回歸八正道

身處北傳佛教的我們, 常自謂大乘佛教徒, 但什麼是大乘呢?

北傳雜阿含769經:

尊者阿難見婆羅門眷屬眾具,一切皆白,見已,入城乞食,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日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見生聞婆羅門,乘白馬車,眷屬眾具一切皆白,眾人唱言:『善乘!善乘!謂婆羅門乘。』云何,世尊!於正法律,為是世人乘,為是婆羅門乘?」   
佛告阿難:「是世人乘,非我法律、婆羅門乘也。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阿難!何等為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阿難!是名正法律乘、天乘、梵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所以得出結論, 佛陀所言的大乘即是八正道.

而根據南傳上座部的中部大四十經的記載(請閱參考資料3), 
佛陀把八正道分為世間行道出世間聖道兩種,
清楚解釋八正道有入世和出世的做法,
並期許弟子們兩者都要實行.

一.世間有漏八正道:

  1. 正見:自業正見; 禪那正見; 觀正見.
  2. 正思唯:出離思唯; 無嗔思唯; 無害思唯.
  3. 正語:遠離虛妄語; 遠離離間語; 遠離粗惡語; 遠離雜穢語.
  4. 正業:遠離殺生; 遠離不與取; 遠離欲邪行.
  5. 正命:遠離各種不正當的謀生方式.
  6. 正精進:努力培育各種善法, 斷除種種惡跟不善法.
  7. 正念:專念於身受心法這四種禪修所緣.
  8. 正定:四種禪那或八定.


二. 出世間無漏八正道:

  1. 正見:如實知見四聖諦, 乃聖道心中之慧根心所.
  2. 正思唯:聖道心中的尋心所.
  3. 正語:聖道心生起的那一霎那, 斷除了導致邪語的煩惱, 是離心所.
  4. 正業:聖道心生起的那一霎那, 斷除了導致邪業的煩惱, 是離心所.
  5. 正命:聖道心生起的那一霎那, 斷除了導致邪命的煩惱, 是離心所.
  6. 正精進:聖道心中的精進心所.
  7. 正念:聖道心中的念心所.
  8. 正定:聖道心中的一境性心所.

故知, 
南傳上座部也是要求弟子要做入世(世間善法)的工作,
也是要自利利他的.
所以, 爾後若有人向您提說南傳佛教是小乘, 只懂自利不懂利他的這種無來由的批評.
善者如您就能清楚分辨了.
而我們自稱大乘行者, 修行亦當回歸八正道,
北傳的朋友, 不妨也多想想所謂的"般若波羅蜜",
不也正是上述世間八正道結合出世間八正道的另一種說法嗎?

另外, 在相應部的六處品記載外道食瞻部果者曾問法於舍利弗:

食瞻部果者問: 賢友, 那些道路; 那些行道能證悟該涅槃呢?

舍利弗回答: 賢友, 只有這八支聖道, 即正見; 正思惟; 正語; 正業; 正命; 正精進; 正念; 正定. 賢友, 這道路; 這行道才能證悟涅槃.


ps. 參考資料:
1. http://averychan.blogspot.tw/2013/10/blog-post_8861.html
2. 阿毗達摩講要下, 台灣南傳上座部佛教學院印行
3. http://read.goodweb.cn/PDF/p26/M.117大四十经_v1.1.pdf
4. http://tkwen.theravada-chinese.org/OldPaliCom.pdf
5. http://read.goodweb.cn/PDF/p27/阿毗达摩09.涅槃与戒定慧.pdf
6.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69.htm

2014/3/3

由禪宗的五宗七派 推論 部派佛教 的真實狀況

在近代佛教考據中, 佛教被分為幾個時期, 即:
1.原始佛教. 2.部派佛教. 3.大乘佛教
或是:
1.印度佛教. 2.南傳佛教. 3.北傳佛教. 4.漢傳佛教. 5.藏傳佛教.
更或者是:
1.早期印度佛教. 2.第一次結集的佛教. 3.第二次結集的佛教. 4.阿育王時期佛教. 5.後阿育王時期佛教.
還有其它分法, 就不再列舉了.

有了這些分法後, 學者們也有了不同的分析觀點, 伴隨而來不同的爭論. 很不幸地, 這些爭論居然從學者們延燒到了某些佛教僧眾, 甚至使得佛教徒們也跟著劃地自限.

此短文的目的, 主要是舉出在漢傳佛教的禪宗, 雖然也被劃分出五宗七派(類似於把佛教劃分成各部派的考據分法), 但漢傳佛教徒們應該都知道禪宗的五宗七派並無相互衝突彼此對立, 純粹只是接引學生的方法不同, 並非禪宗真的分裂成各種不同的派別, 更沒有彼此對立的狀況.  

再者, 根據斯里蘭卡的Samantapāsādikā》記載: 第三次結集(阿育王主導的結集)前的僧伽不合是被混入的「外道」引起的,而在此前後佛陀弟子本身是一味和合的. 由此可證明, 所謂的部派分裂衝突極有可能只是學者們的捕風捉影。(筆者補充:例如佛陀在世時有一龍族<Naga>外道出家,不小心顯出原形後被逐出僧團的記載, 也因此才有了在出家儀式時, 剃度師會問說你是人嗎? 確定你是人後才允許出家!) 

先來看看, 所謂的部派佛教分為兩大部: 
1. 上座部:
  • 說一切有部(又大致分為 a.雪山部; b.經量部; c.犢子部; d.法上部; e.賢胃部; f.正量部; g.六城部),
  • 分別說部(又分為 a.赤銅鍱部; b.化地部; c.法藏部及d.飲光部)

2. 大眾部: 又分為 a.一說部; b.說出世部; c.灰山住部; d.制多部; e.說大空部.

而中國禪宗自初祖達摩到六祖慧能後, 分成的五宗七派分別是:
  1. 臨濟宗, 後分出黃龍;楊歧兩派.
  2. 曹洞宗.
  3. 雲門宗.
  4. 法眼宗.
  5. 溈仰宗.

待續...





ps. 資料參考:
1.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
2. http://zh.wikipedia.org/
3. http://en.wikipedia.org/
4. http://buddhism.lib.ntu.edu.tw/
5.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6. http://wiki.sutta.org/
7. http://www.tipitaka.org/
8. 若有遺漏敬請不吝告知, 收到告知後會立刻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