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林以無事為興盛, 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 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 執事以盡力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 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 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 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誠實為供養, 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 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平亂為定力, 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ps. 紙上得來終覺淺, 絕知此事要躬行.
My own notes about learning and experiencing Buddhism and others, only for reference.
2013/4/18
2013/4/10
佛陀對爭論的態度跟處理方法
四大教法說
"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說:「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言,我親從世尊前聽、受。」諸比丘!對此比丘之所說,不應讚歎,不應排拒。不讚歎、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辭句,以經對照、以律檢驗。若以經對照、以律檢驗而不合經、律時,則應結論為:
「此非世尊之教言,此是此比丘之誤解。」
如是,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若以經對照、以律檢驗而合經、律時,
則應結論為:「此確是如來之教言,是此比丘之正解。」諸比丘!應受持此第一大教法。 "
其他請參考http://www.charity.idv.tw/o/o38.htm
佛陀在戒律中規定了七種止諍法,希望遇到諍訟時, 僧團應如法辦理.
以下即為七止諍法:
1.應與現前調伏。
2.應與憶念調伏。
3.應與不癡調伏。
4.應作自認。
5.依多數。
6.[調查]他的罪惡。
7.以草覆蓋。
依最後一項, 以草覆蓋來看,
諍訟...確實不是佛陀所樂見的.
再來看法句經的第6偈:
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毁滅』。若彼等如此,則諍論自息。
以"四大教法"來檢驗:
確實, 戒律有制定;
經典也有所言.
則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這是佛說; 這是佛意.
所以...得出結論:
佛陀並不願見弟子們喜逞口舌之快,
浪費生命卻不去好好修行.
最後,
建議那些跟隨附佛外道(特別是叫你眼睛去看別人的是否的那種)走錯路的佛子,
如果您覺得您是佛子的話,
應該使用"四大教法"來檢視自己的選擇.
"諸比丘!若有比丘如是說:「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導師之教言,我親從世尊前聽、受。」諸比丘!對此比丘之所說,不應讚歎,不應排拒。不讚歎、不排拒而善理解其辭句,以經對照、以律檢驗。若以經對照、以律檢驗而不合經、律時,則應結論為:
「此非世尊之教言,此是此比丘之誤解。」
如是,諸比丘!汝等應拒絕之。若以經對照、以律檢驗而合經、律時,
則應結論為:「此確是如來之教言,是此比丘之正解。」諸比丘!應受持此第一大教法。 "
其他請參考http://www.charity.idv.tw/o/o38.htm
佛陀在戒律中規定了七種止諍法,希望遇到諍訟時, 僧團應如法辦理.
以下即為七止諍法:
1.應與現前調伏。
2.應與憶念調伏。
3.應與不癡調伏。
4.應作自認。
5.依多數。
6.[調查]他的罪惡。
7.以草覆蓋。
依最後一項, 以草覆蓋來看,
諍訟...確實不是佛陀所樂見的.
再來看法句經的第6偈:
彼人不了悟:『我等將毁滅』。若彼等如此,則諍論自息。
以"四大教法"來檢驗:
確實, 戒律有制定;
經典也有所言.
則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這是佛說; 這是佛意.
所以...得出結論:
佛陀並不願見弟子們喜逞口舌之快,
浪費生命卻不去好好修行.
最後,
建議那些跟隨附佛外道(特別是叫你眼睛去看別人的是否的那種)走錯路的佛子,
如果您覺得您是佛子的話,
應該使用"四大教法"來檢視自己的選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