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1

小談習性業


某一部分的南傳佛教是務實體驗跟觀察自己(我相信佛陀在世時的佛教也是如此), 
佛教或許不是後來中國化後的玄學跟菩薩顯學, 
或帶有老莊思想的道德學(無為而為).

原因很簡單:
悉達多為何在成為覺者後要成立僧團? 並且自己與僧團同住? 
為何不回去自己的國家當國王推行仁政?
為何不是成立救苦救難的菩薩團體?

=======================================================

講淨心, 當然沒錯!
但要怎麼淨? 
在汙水裡頭淨嗎? 
還是應該在清水裡頭淨?
還是汙水清水, 其實都是自己在分別?
若是如此? 那還需要淨個甚麼呢?

從這邊, 應該就可以稍微看出中國佛教容易落入詭辯哲學中了.

若是某些南傳佛教,
它會講當然是先要去清水裡頭淨,
這樣你才能先清楚分辨甚麼是淨?甚麼是不淨?
等到自己因緣成熟得以淨化到某程度後,
就可以到汙水裡去幫忙別人淨囉!

這兩種說法相比, 
應該可以知道哪一種方式可以粉碎似是而非的理論?
哪一種方式可以更加清楚明瞭是非黑白,而不會落入模擬兩可中?
哪一個清楚交代了如何淨心的方法?
哪一個可能會被有心人利用詭辯?

請參考!

一個實修的佛教團體是從實際的修心步驟跟方法下手,
教人如何一步一步走, 對最終目標只是輕輕地言語帶過,
因為做了...達到了....自然就會知道最終目標了.
不談空說有, 也不喜談涅槃, 更不會要求一定發大心救苦救難才是真正的大乘之人. 
著重的是....去做...去親身實踐體驗.

猶如六祖壇經所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套句廣告的話: "我是當了爸爸之後才學做當爸爸的".
爸爸無法事先當, 也無法不要當, 更無法事後才當,
而是孩子出生當下, 自然就成了爸爸.
也就是說因緣成熟之際, 決定權已然不在自己,
只能面對(不昧因果), 其中酸甜苦鹹只有親身經驗才知道.

而一般人比較明顯難以克服的地方就是習性業的部分, 
習性業可以說是所有的修行人都要一個一個去斷除的,
根本沒辦法說你一開悟見性, 習性就完全不見了.

所以, 馬祖道一禪師有句話講得不錯,
他說...道不屬修, 修成必壞, 若言不修, 形同凡夫.

這句話講的就是所有人都有習性業的問題,
也點出了得道修道根本是兩回事.
也就是明心見性真的沒甚麼,
明心見性只是要斷習性業的開始,
能夠去斷除習性業,
才是修行的本分事.
但是沒有明心見性前可不可以斷除習性業?
當然也是可以的.
只是一個是看到大道之後知道為何要斷?
一個是為了生活或觀念而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