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門果經
(Sāmaṭṭaphala Sutta, 菩提比庫(Bhikkhu Bodhi) 原著德雄比庫(Bhikkhu Guoavara)譯)
(Sāmaṭṭaphala Sutta, 菩提比庫(Bhikkhu Bodhi) 原著德雄比庫(Bhikkhu Guoavara)譯)
群臣之言
1.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住在王舍城(Rājagaha)基瓦王子育(Jīvaka Komārabhacca)的芒果園,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庫眾在一起。那時,正值十五日布薩[ 中譯按:布薩Uposatha(伍波薩他)-此字用來指月亮盈虧四個時期的前一天,也就是陰曆的初八、十五、二十三、月尾。印度的外道視為聖日,聚會宣揚教義。佛教亦採取此行,在這些日子聚會說法,在家信眾並持守八戒。(PE Dict p.150)],乃是第四個月[ 中譯按:此處的「第四個月」應是指雨季的第四個月。]拘物提[ 此時應是迦提月(Kattika,相當於陽曆的十~十一月)。這個月的月圓日稱為拘物提(Komudi),因為據說此時正是白蓮花(kumuda拘物陀,或水蓮)盛開的時候。]的月圓之夜。馬嘎塔國韋提希王后之子未生怨王(King Ajātasattu)在群臣圍繞之下,正坐在皇宮上層的陽台。那時未生怨王發出如此的歡喜讚歎:
「諸位賢友,這是多麼宜人的月夜啊!這是多麼美麗的月夜啊!這是多麼可愛的月夜啊!這是多麼寧靜的月夜啊!這是多麼吉祥的月夜啊!今晚,是否有那一位沙門或婆羅門,能在我們去拜訪之後帶給我內心安寧?」
2. 這時,有一個大臣說:「陛下,布拉納咖沙巴(Pūraṇa Kassapa)是一方教團之首、群眾之首、群眾之師、聲名顯赫、是眾人尊為神聖的精神領袖。他高齡、出家已久、年長、已達到生命的後期。陛下應當拜訪他;他或許能帶給您內心安寧。」然而,當他如此禀告時,未生怨王只是沉默不語。
3-7. 其它的大臣禀告說:「陛下,馬卡離苟薩喇(Makkali Gosāla)……阿基答給薩甘拔喇(Ajita Kesakambala)……巴古塔咖吒亞那(Pakudha Kaccāyana) ……山吒亞悲喇他子(Saṭjaya Belaṭṭhaputta)……尼幹陀那嗒子(Nigaṇṭha Nāṭaputta)是教團之首、群眾之首、群眾之師、聲名顯赫、是眾人尊為神聖的精神領袖。他高齡、老邁、年長、耆宿。陛下應當拜訪他;他或許能帶給您內心安寧。」然而,當他如此禀告時,未生怨王只是沉默不語。
基瓦之言
8. 這時,基瓦王子育正沉默地坐在距離未生怨王不遠之處。於是未生怨王問他說:「賢友基瓦,你為什麼保持沉默?」
基瓦禀告說:「陛下,世尊、阿拉漢、圓滿覺悟者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庫眾正住在我們的芒果園。關於世尊,如此的善名遍傳各處:『世尊是阿拉漢、圓滿覺悟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陛下應當拜訪世尊。陛下若拜訪他,或許他能帶給陛下內心安寧。」
9. 「那麼就將像乘準備妥當吧!賢友基瓦。」基瓦回答說:「遵命!陛下。」於是基瓦準備了五百隻雌象,以及國王御用的雄象。然後禀報國王說:「陛下,象乘已備妥,聽候您的吩咐。」
10. 未生怨王就命令他的五百位王妃乘坐雌象,一人乘坐一隻,而他本人則乘坐御用的雄象。在他的隨從們各執持火炬的擁護下,皇威顯赫地從王舍城出發,朝向基瓦的芒果園而去。
到了距離芒果園不遠的地方,未生怨王突然被恐怖、疑懼與驚駭所籠罩,基於害怕、焦慮及被怖畏所侵襲,他問基瓦說:「你不是在欺騙我吧,賢友基瓦?你不是在出賣我,要使我落入敵人的手中吧?若真有一千二百五十位比庫住在這裡,怎麼可能完全寂然無聲,連一點噴嚏或咳嗽的聲音都沒有? 」
「不要害怕,大王,不要害怕。陛下,我並沒有欺騙您、出賣您或使您落入敵人的手中。向前走,大王,向前走!那些正是點燃在會堂中的燈火。」
沙門果之問
11. 未生怨王騎坐象乘直到像乘所能達到的盡頭,然後從象乘上下來,步行到會堂門口。到了門口,他問基瓦說:「基瓦,世尊在那裡?」
「那位就是世尊,大王,就是坐在比庫眾之前、背向中柱、面向東方的那一位。」
12. 於是未生怨王走近世尊,站立在一旁。當他站在那裡,環視如一片寧靜湖水般安詳默然坐著的眾比庫,他發出如此的歡喜讚歎:「願我的兒子伍達夷跋達王子也能享有這些比庫現在享有的安寧! 」
(世尊說:)「大王,你的意念是否聽從情感的感召?」
「尊者,我愛我的兒子伍達夷跋達王子,願他能享有這些比庫現在享有的安寧。」
13. 於是未生怨王禮敬世尊,虔誠地向比庫眾致敬,坐在一旁,然後對世尊說:「尊者,我想請問世尊一件事,可否撥空為我解答?」
「儘管問吧,大王。」
14. 「尊者,世間有各種行業,如:馴象師、馴馬師、馬車夫、弓術家、搬運工、兵營將官、突擊兵、皇家重臣、前線軍、騎牛軍、軍隊勇士、鎧甲兵、家奴、糖果商、理髮師、侍浴者、廚師、制花環者、洗衣工、織工、編籃者、陶藝家、統計學家、會計師及類似性質的其它行業。所有這些人都享有他們行業當下可見的成果:他們本身得到快樂與歡喜,並且將快樂與歡喜帶給他們的父母、妻兒、朋友及同事;他們對沙門與婆羅門所作出的殊勝供養能導向善趣、結成樂報、引生天界。尊者,可否指出同樣當下可見的沙門成果?」
15. 「大王,你是否記得曾經問過其它沙門與婆羅門這個問題?」
「我記得曾經問過他們,尊者。」
「如果你不覺得麻煩的話,請告訴我們他們是如何回答的。」
「尊者,當有世尊或與世尊同樣的人在場時,我不覺得麻煩。」
「那麼就說吧,大王。」
布拉納咖沙巴的教理
16. 「有一次,我去見布拉納咖沙巴。互相寒暄與問安之後,我坐在一旁,請問他說:(與第14節相同的話),他是否能指出當下可見的沙門成果?
17. 當我說完之後,布拉納咖沙巴對我說:『大王,如果有人自己做,或指使別人做;自己切斷他人手腳,或指使別人切斷他人手腳;自己折磨他人,或指使別人折磨他人;自己使他人遭受悲痛,或指使別人使他人遭受悲痛;自己壓迫他人,或指使別人壓迫他人;自己威嚇他人,或指使別人威嚇他人;如果他殺生、偷盜、闖入人宅、劫奪財物、竊盜、攔路搶劫、通姦、說謊──他並沒有造下罪惡。如果有人用邊緣鋒利的圓盤將大地所有眾生切成一整堆的肉塊,這樣做既沒有罪惡,也沒有罪惡的果報。如果有人沿著恒河南岸殺生,或指使別人殺生;斷人手足,或指使別人斷人手足;施加酷刑,或指使別人施加酷刑,如此做既沒有罪惡,也沒有罪惡的果報。如果有人沿著恒河北岸行布施,或指使別人行布施;做供養,或指使別人做供養,如此做既沒有善業,也沒有善業的果報。奉行布施、自製、持戒及說誠實語既沒有善業,也沒有善業的果報。』
如是,尊者,當我請問布拉納咖沙巴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卻解釋造業無效(的教理)給我聽。尊者,就像有人被問到芒果時,卻談論有關麵包果的事;或者被問到麵包果時,卻談論有關芒果的事。同樣地,當我請問布拉納咖沙巴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卻解釋造業無效(的教理)給我聽。尊者,那時我心裡想:『像我這樣的人不應該想要刁難活在他自己領土的沙門或婆羅門。』因此,我對布拉納咖沙巴的話既不隨喜,也不反駁。然而,儘管既不隨喜也不反駁他的話,我卻仍然感到不滿意,但是一句不滿意的話也沒說。我沒有接受、沒有信奉他的教理,就從座位上起身、離去。
馬卡離苟薩喇的教理
18. 尊者,又有一次,我去見馬卡離苟薩喇。互相寒暄與問安之後,我坐在一旁,請問他說:(與第14節相同的話),他是否能指出當下可見的沙門成果?
19. 當我說完之後,馬卡離苟薩喇對我說:『大王,眾生的煩惱沒有因或緣;不具備任何因緣,眾生就生起煩惱。眾生的淨化沒有因或緣;不具備任何因緣,眾生就得以淨化。沒有自決定、沒有他決定、也沒有個人決定。沒有能力、沒有活力、沒有個人力量、也沒有個人剛毅。一切有情、一切眾生、一切生物、一切靈魂都是無助、無力、無能的。他們透過命運、環境與本質而進行轉變,在六類人當中經歷苦樂。
(眾生)有一百四十萬種主要的生起形式、六千種(其它形式)及六百種(其它形式)。有五百種業、五種業、三種業、滿業及半業。有六十二道、六十二小劫、六類人、八個人生階段、四千九百種謀生法、四千九百種修行人、四千九百種龍[ 龍naga:一種半神半獸、形狀似蛇的眾生,被認為住在海中或地下。]宅、二千根、三千地獄、三十六塵界、七個有想有情界、七個無想有情界、七種節生植物、七種神、七種人、七種阿修羅、七大湖、七種主要的結、七百種次要的結、七種主要的絕壁、七百種次要的絕壁、七種主要的夢、七百種次要的夢、八百四十萬大劫。愚者與智者在這些當中流轉之後,就會同樣地達到苦的止息。
雖然有人會想:「藉著道德修養、或持戒、或頭陀行、或梵行,我將能使未成熟的業成熟,以及去除已成熟而現起的業。」──那是不可能的,因為苦樂都是早已決定。輪迴的界限是固定的,既不能縮短,也不能延長;既沒有前進,也沒有後退。就好像一粒線團被拋擲出去時,它會鬆開地滾下去,直到線的盡頭為止;同樣地,愚者與智者流轉(固定的期限),然後他們都達到苦的息滅。』
20. 如是,尊者,當我請問馬卡離苟薩喇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卻解釋透過在輪迴中流轉而淨化(的教理)給我聽。尊者,就像有人被問到芒果時,卻談論有關麵包果的事;或者被問到麵包果時,卻談論有關芒果的事。同樣地,當我請問馬卡離苟薩喇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卻解釋透過在輪迴中流轉而淨化(的教理)給我聽。尊者,那時我心裡想:『像我這樣的人不應該想要刁難活在他自己領土的沙門或婆羅門。』因此,我對馬卡離苟薩喇的話既不隨喜,也不反駁。然而,儘管既不隨喜也不反駁他的話,我卻仍然感到不滿意,但是一句不滿意的話也沒說。我沒有接受、沒有信奉他的教理,就從座位上起身、離去。
阿基答給薩甘拔喇的教理
21. 尊者,又有一次,我去見阿基答給薩甘拔喇。互相寒暄與問安之後,我坐在一旁,請問他說:(與第14節相同的話),他是否能指出當下可見的沙門成果?
22. 當我說完之後,阿基答給薩甘拔喇對我說:『大王,沒有布施、沒有供養、沒有解脫。沒有善惡業的果報。沒有今生、沒有來生、沒有父親、沒有母親、沒有投生的眾生。在這個世間上,沒有能以其親身現知與領悟來解釋今生及來生的正證正行沙門與婆羅門。人由四大組成,死時,(他身體中的)地回歸及併入(外在的)地體;(他身體中的)水回歸及併入(外在的)水體;(他身體中的)火回歸及併入(外在的)火體;(他身體中的)風回歸及併入(外在的)風體;他的感官歸於虛空;四個人以棺架抬著他的屍體,對他的讚頌被唱誦到墳場為止,他的骨頭轉變成鴿子色,他的慈善布施終歸於灰燼。布施是愚人的教理。宣示有(來生)的人只是在講虛假空話。身體分解之後,愚者與智者同樣地滅絕與完全消失,他們死後不再存在。』
23. 如是,尊者,當我請問阿基答給薩甘拔喇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卻解釋斷滅(的教理)給我聽。尊者,就像有人被問到芒果時,卻談論有關麵包果的事;或者被問到麵包果時,卻談論有關芒果的事。同樣地,當我請問阿基答給薩甘拔喇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卻解釋斷滅(的教理)給我聽。尊者,那時我心裡想:『像我這樣的人不應該想要刁難活在他自己領土的沙門或婆羅門。』因此,我對阿基答給薩甘拔喇的話既不隨喜,也不反駁。然而,儘管既不隨喜也不反駁他的話,我卻仍然感到不滿意,但是一句不滿意的話也沒說。我沒有接受、沒有信奉他的教理,就從座位上起身、離去。
巴古塔咖吒亞那的教理
24. 尊者,又有一次,我去見末巴古塔咖吒亞那。互相寒暄與問安之後,我坐在一旁,請問他說:(與第14節相同的話),他是否能指出當下可見的沙門成果?
25. 當我說完之後,末巴古塔咖吒亞那對我說:『大王,有七身是未經製作、未經形成、未經創造的、沒有創造者、不生、穩定如山峰、堅立如柱的。它們不變化、不更改、不互相障礙。它們不能造成彼此苦、或樂、或苦樂。是那七身呢?地身、水身、火身、風身、樂、苦及靈魂為第七身。在這些當中,沒有殺生者,也沒有令別人殺生者;沒有聽聞者,也沒有令別人聽聞者;沒有認知者,也沒有令別人認知者。若有人以利劍砍掉(別人的)頭,他並沒有殺害(別人的)生命,利劍只是通過七身之中的空間而已。』
26. 如是,尊者,當我請問末巴古塔咖吒亞那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卻以完全不相關的話回答我。尊者,就像有人被問到芒果時,卻談論有關麵包果的事;或者被問到麵包果時,卻談論有關芒果的事。同樣地,當我請問末巴古塔咖吒亞那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卻以完全不相關的話回答我。尊者,那時我心裡想:『像我這樣的人不應該想要刁難活在他自己領土的沙門或婆羅門。』因此,我對末巴古塔咖吒亞那的話既不隨喜,也不反駁。然而,儘管既不隨喜也不反駁他的話,我卻仍然感到不滿意,但是一句不滿意的話也沒說。我沒有接受、沒有信奉他的教理,就從座位上起身、離去。
尼幹陀那嗒子的教理
27. 尊者,又有一次,我去見尼幹陀那嗒子。互相寒暄與問安之後,我坐在一旁,請問他說:(與第14節相同的話),他是否能指出當下可見的沙門成果?
28. 當我說完之後,尼幹陀那嗒子對我說:『大王,尼幹陀教徒是無結者,受四重戒的約束。何以如此?在此,大王,尼幹陀教徒禁絕涉及一切水;他天生免離一切罪惡;他透過免離一切罪惡而淨化;他充滿免離一切罪惡。大王,當尼幹陀教徒受到這四重戒約束時,他被稱為自圓、自製、自立的無結者。』
29. 如是,尊者,當我請問尼幹陀那嗒子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卻向我解釋四重戒。尊者,就像有人被問到芒果時,卻談論有關麵包果的事;或者被問到麵包果時,卻談論有關芒果的事。同樣地,當我請問尼幹陀那嗒子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卻向我解釋四重戒。尊者,那時我心裡想:『像我這樣的人不應該想要刁難活在他自己領土的沙門或婆羅門。』因此,我對尼幹陀那嗒子的話既不隨喜,也不反駁。然而,儘管既不隨喜也不反駁他的話,我卻仍然感到不滿意,但是一句不滿意的話也沒說。我沒有接受、沒有信奉他的教理,就從座位上起身、離去。
山吒亞悲喇他子的教理
30. 尊者,又有一次,我去見山吒亞悲喇他子。互相寒暄與問安之後,我坐在一旁,請問他說:(與第14節相同的話),他是否能指出當下可見的沙門成果?
31. 當我說完之後,山吒亞悲喇他子對我說:『如果你問我:
甲、1. 「是否有來世?」若我認為有來世,我會告訴你:「有來世。」但是我並不說:「是這樣。」也不說:「是那樣。」也不說: 「是別樣。」我不說:「不是如此。」也不說:「非不是如此。」
同樣地,你可能會問我下列的問題:
甲、2. 「是否沒有來世?」
3. 「是否既有來世,又沒有來世?」
4. 「是否既非有來世,也非沒有來世?」
乙、1. 「是否有眾生再投生?」
2. 「是否沒有眾生再投生?」
3. 「是否既有眾生再投生,又沒有眾生再投生?」
4. 「是否既非有眾生再投生,也非沒有眾生再投生?」
丙、1. 「是否有善惡業的果報?」
2. 「是否沒有善惡業的果報?」
3. 「是否既有善惡業的果報,又沒有善惡業的果報?」
4. 「是否既非有善惡業的果報,也非沒有善惡業的果報?」
丁、1. 「如來死後是否還存在?」
2. 「如來死後是否不存在?」
3. 「如來死後是否既存在,又不存在?」
4. 「如來死後是否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若我認為是如此,我會告訴你「是如此。」但是我不說:「是這樣。」也不說:「是那樣。」也不說:「是別樣。」我不說:「不是如此。」也不說:「非不是如此。」』
32. 如是,尊者,當我請問山吒亞悲喇他子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卻推諉地回答。尊者,就像有人被問到芒果時,卻談論有關麵包果的事;或者被問到麵包果時,卻談論有關芒果的事。同樣地,當我請問山吒亞悲喇他子可見的沙門果時,他卻推諉地回答。尊者,那時我心裡想:『像我這樣的人不應該想要刁難活在他自己領土的沙門或婆羅門。』因此,我對山吒亞悲喇他子的話既不隨喜,也不反駁。然而,儘管既不隨喜也不反駁他的話,我卻仍然感到不滿意,但是一句不滿意的話也沒說。我沒有接受、沒有信奉他的教理,就從座位上起身、離去。
第一種可見的沙門果
33. 如此,尊者,我請問世尊:尊者,世間有各種行業,如:馴象師、馴馬師、馬車夫、弓術家、搬運工、兵營將官、突擊兵、皇家重臣、前線軍、騎牛軍、軍隊勇士、鎧甲兵、家奴、糖果商、理髮師、侍浴者、廚師、制花環者、洗衣工、織工、編籃者、陶藝家、統計學家、會計師、以及類似性質的其它行業,(從事這些行業的)所有這些人都享有他們行業當下可見的成果:他們本身得到快樂與歡喜,並且將快樂與歡喜帶給他們的父母、妻兒、朋友及同事;他們以殊勝的禮物供養給沙門與婆羅門──導向善趣、結成樂報、引生天界。尊者,可否指出同樣當下可見的沙門成果?」
34. 「可以,大王。且讓我問你這件事,照著你認為適當的情況回答我。
你認為如何,大王?假設你有一個奴隸,他是一個工人,比你早起、比你晚睡、做你想做之事、總是為了你的快樂而行、對你說話客氣有禮、始終留意你是否滿意。他心中可能會如此想:『善行的果報實在太美好、太殊妙了!此未生怨王是人,我也是人;然而未生怨王就像天神一般,充分地享受五欲之樂,而我只是他的奴隸、他的工人──比他早起、比他晚睡、做他想做之事、總是為了他的快樂而行、對他說話客氣有禮、始終留意他是否滿意。如果我行善的話,我也能像他一樣。且讓我剃除鬚髮,穿著橘黃色袈裟,離開在家生活出家去吧。』
過了一段時間,他剃除鬚髮,穿著橘黃色袈裟,離開在家生活而出家。出家之後,他於身、口、意方面自製地安住,滿足於最簡單的飲食與住所,樂於獨住。假使你的部下將這一切情況報告給你,你是否會說:『來人!將那個人帶回來,叫他再作我的奴隸、我的工人,比我早起、比我晚睡、做我想做之事、總是為了我的快樂而行、對我說話客氣有禮、始終留意我是否滿意。』?」
35. 「當然不會,尊者。相反地,我會禮敬他,尊重地起立迎接他,邀請他坐,請他接受我供養的袈裟、缽食、住所及醫藥。並且我會提供他正當的保護、防衛與安全。」
36. 「你認為如何,大王?若是如此,是否有可見的沙門果?」
「當然有,尊者。」
「大王,這就是我要為你指出的第一種當下可見的沙門果。」
第二種可見的沙門果
37. 「尊者,可否指出其它當下可見的沙門果?」
「可以,大王。且讓我問你這件事,照著你認為適當的情況問答我。
你認為如何,大王?假設有一個農夫,他是一個平民,納稅以維持皇家的收入。他心中可能會如此想:『善行的果報實在太美好、太殊妙了!此未生怨王是人,我也是人;然而未生怨王就像天神一般,充分地享受五欲之樂,而我只是一個農夫,一個平民,納稅以維持皇家的收入。如果我行善的話,我也能像他一樣。且讓我剃除鬚髮,穿著橘黃色袈裟,離開在家生活出家去吧。』
過了一段時間,他捨棄財產,不論財產多或少;捨棄親族,不論親族大或小;剃除鬚髮,穿著橘黃色袈裟,離開在家生活而出家。出家之後,他於身、口、意方面自製地安住,滿足於最簡單的飲食與住所,樂於獨住。假使你的部下將這一切情況報告給你,你是否會說:『來人!將那個人帶回來,叫他再作農夫、平民,納稅以維持皇家的收入。』?」
38. 「當然不會,尊者。相反地,我會禮敬他,尊重地起立迎接他,邀請他坐,請他接受我供養的袈裟、缽食、住所、醫藥。並且我會提供他正當的保護、防衛與安全。」
39. 「你認為如何,大王?若是如此,是否有可見的沙門果?」
「當然有,尊者。」
「大王,這就是我要為你指出的第二種當下可見的沙門果。」
更殊勝的沙門果
40. 「尊者,可否指出比這兩種更殊勝與崇高的其它種當下可見的沙門果?」
「可以,大王,諦聽及注意,我將為你說。」
未生怨王回答世尊說:「是的,尊者。」
41. 世尊說:「在此,大王,如來出現於世間,他是阿拉漢、圓滿覺悟者、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他以親身現證的智慧明了這個有諸天、諸魔、諸梵天的世間,這個有諸沙門與婆羅門、諸王與人的世代,他廣令眾知。他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具足義理與辭句。他顯示徹底圓滿與清淨[ 在此翻譯中,「徹底圓滿與清淨」被解解為與「梵行」並列在一起;然而,義注(見後文)裡則將它與「法」並列在一起。前者的解釋似乎是因第42節而來的。]的梵行。
42. 平民、或平民之子、或生於其它種姓的人來聽聞佛法。聞法之後,他對如來生起信心。具備信心之後,他思惟:『在家生活是擁擠的、是塵擾之途;出家則有如曠野一般開闊。在家人不容易過著徹底圓滿、徹底清淨、如磨亮的螺貝那般光明的梵行生活。且讓我剃除鬚髮,穿著橘黃色袈裟,離開在家生活出家去吧。』
43. 過了一段時間,他捨棄財產,不論財產多或少;捨棄親族,不論親族大或小;剃除鬚髮,穿著橘黃色袈裟,離開在家生活而出家。
44. 出家之後,他遵守巴帝摩卡[巴帝摩卡(Patimokkha)是比庫的基本戒條,依巴利戒本有227條戒。],具足正當的行為與行處。自從受戒之後,就依戒自律,見到最小的過失也能帶來的危險。他擁有良好的身語業,活命清淨,具足戒行。他守護六根之門,具足正念與正知,並且知足。
小分戒
45. 大王,比庫如何具足戒行呢?在此,大王,捨棄殺生之後,比庫戒除殺害生命。他放下棍棒和武器,心存良知地安住,充滿慈愛,關心一切眾生的幸福。這是他的戒行。
捨棄偷盜之後,他戒除拿取別人未給予之物。他只接受與期待他人給予之物,以清淨心過著誠實的生活。這也是他的戒行。
捨棄不淨行之後,他過著獨身的梵行生活。他遠離塵囂而住,戒除俗人的淫行。這也是他的戒行。
捨棄妄語之後,他戒除說謊。他只說實話,致力於真實地生活;他誠實、可信、不會欺騙世間的任何人。這也是他的戒行。
捨棄誹謗之後,他戒除挑撥離間。他不會將在此處聽到的話傳到別處,以便使別處的人與此處的人分裂;也不會將在別處聽到的話傳到此處,以便使此處的人與彼處的人分裂。他是被分裂的人們的調和者,是友誼的促進者。他欣喜、好樂、愉悅於和諧,只說促進和諧的話。這也是他的戒行。
捨棄粗話之後,他戒除粗言惡語。他只說輕柔、悅耳、親切、適意、文雅、和藹、眾人悅可的話。這也是他的戒行。
捨棄廢話之後,他戒除綺語。他在適當的時機才說話,說真實與有利益的話,說關於法與律的話。他的話可貴、適時、合理、慎重、與善法相關。這也是他的戒行。
他戒除傷害種子與植物的生命。
他只在一天裡的一段時間內取用食物,戒除在夜間及不適當的時間取用食物。
他戒除跳舞、唱歌、演奏音樂及觀看不適當的表演。
他戒除戴花環、以香水打扮及以油膏美化自身。
他戒除使用高及奢侈的床和椅。
他戒除接受金銀。
他戒除接受未煮之穀物、生肉、婦女與少女、男奴與女奴、山羊與綿羊、雞與豬、象、牛、馬與驢。
他戒除接受田地與土地。
他戒除為人傳遞訊息與辦理差事。
他戒除從事買賣。
他戒除涉及不實之秤重、假金屬及不實之度量器具。
他戒除賄賂、欺詐與詭計等不正當方法。
他戒除斷人手足、處人死刑、監禁他人、搶劫、掠奪與暴力。
這也是他的戒行。
中分戒
46.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一再地傷害種子與植物的生命──由根生、莖生、節生、芽生及種生的植物──他戒除傷害種子與植物的生命。這也是他的戒行。
47.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享用積存的物品,如:積存的食品、飲料、衣服、車乘、寢具、香水、可食之物──他戒除享用積存的物品。這也是他的戒行。
48.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觀看不適宜的表演,如:
呈獻舞蹈、歌唱、音樂演奏的表演;戲劇表演;民謠吟誦;以鼓掌、鐃鈸、鼓演奏的音樂;藝術展覽;特技表演;象、馬、水牛、公牛、山羊、公羊、公雞、鵪鶉的摶鬥;棍戰、拳擊、摔角;演習、點名、列陣、閱兵──
他戒除觀看這些不適宜的表演。這也是他的戒行。
49.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沉迷於下列這些遊戲與娛樂[ 這些遊戲的解釋採自義注。]:
八列板戲;十列板戲;想像板戲;踢石跳格子;挑片遊戲[ 把木片、象牙碎片堆起來,一片一片取走,不能動到其它片的遊戲。];骰子遊戲;棍戲;手指繪畫;球戲;吹管遊戲;耍玩具犁;翻觔斗;耍玩具風車;耍玩具度量器具;耍玩具馬車;耍玩具弓;猜字遊戲;猜意念遊戲;模仿殘障者──
他戒除這些遊戲與娛樂。這也是他的戒行。
50.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享用高且奢侈的床和椅,如:
廣大睡床;底座刻有動物形象的寶座;長毛床單;多色碎布拼揍的床單;白色羊毛製的床單;以花鑲邊的羊毛床單;以棉花充填的被子;有動物圖樣刺繡的羊毛床單;單面或雙面有毛的羊毛床單;鑲有珠寶的床罩;絲綢床單;舞廳地毯;象、馬或馬車的小地毯;羚羊皮小地毯;芭蕉鹿皮製的精選床罩;上有紅色布篷的床罩;頭腳有紅色床墊的睡床──
他戒除使用這些高且奢侈的床和椅。這也是他的戒行。
51.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享用下列這些裝飾及美化他們身體的設備:在身上擦香粉;以油按摩;在香水中沐浴;按摩肢體;鏡子;油膏;花環;香水;軟膏;麵粉;化妝品;手鐲;頭巾;有裝飾的拐杖;有裝飾的藥管;長劍;陽傘;鑲邊的拖鞋;頭巾式帽子;帶狀頭飾;犛牛尾製成的拂塵;長穗白袍──他戒除使用這些裝飾及美化身體的設備。這也是他的戒行。
52.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喜歡談論無關緊要的閒話,如:談論國王、盜賊與國家大臣;談論軍隊、災難與戰爭;談論食物、飲料、衣服與住所;談論花環與香水;談論親戚、車乘、村莊、鄉鎮、城市與國家;談論女人與談論英雄;街道言論與井邊言論;談論過去死亡的人;漫步扯談;關於世界與大海的推論;談論收入與損失──他戒除這些無關緊要的閒話。這也是他的戒行。
53.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從事爭吵辯論,(互相說道):
『你不了解法與律;我才了解法與律。』『你怎麼可能了解法與律?』『你的作法錯誤;我的作法才正確。』『我是貫徹始終的;你是不貫徹始終的。』『應該先說的你卻放在後面才說;應該放在後面說的你卻先說了。』『你花費這麼長時間才想出來的理論已經被我駁倒了。』『你的理論已經被駁倒了,你敗了。去!想辦法解救你的理論,或者若你辦得到的話,現在就使你自己脫離困境。』──
他戒除這些爭吵辯論。這也是他的戒行。
54.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為國王、大臣、王族、婆羅門、平民或青年傳遞訊息與辦理差事。(他們命令他):『來這裡;去那裡;拿這個去;帶那個來』──他戒除如此傳遞訊息與辦理差事。這也是他的戒行。
55.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從事詭計、漫談、暗示、貶低別人、以施望施[ 中譯按:透過布施給在家人來討好他們,希望他們會因此佈施更多。]。他戒除這些詭計與言談[ 以不正當的方法從施主獲取供養,詳見《清淨道論‧第一章.第61-82節》的討論。]。這也是他的戒行。
大分戒
56.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藉著邪命、藉著低劣的技藝來維持生活,如[ 關於這些技藝的解釋,經典中通常以單一個含糊的字來表示,今引用義注中的解釋。]:
看人四肢、手、腳等的痕跡來預言長壽、發達等,或相反的命運;藉著預兆與徵象來占卜;依閃電與天兆來占卜;解釋夢境;依身上的痕跡來算命;依布被老鼠咬的痕跡來占卜;做火供;從杓中做供養;供養莢、米粉、米粒、酥油與油給天神;從口中做供養;供養血牲給天神;依手指尖來預言;決定擬建房屋或園林的地點是否吉祥;為國家大臣預言;驅趕墳場的妖怪;驅鬼;住土屋者所宣說的咒術;蛇咒;毒術、蠍術、鼠術、鳥術、烏鴉術;預言他人的壽命;念咒以保護他人不被箭所傷;念咒以了解動物的語言──
他戒除這些以低劣技藝而行的邪命。這也是他的戒行。
57.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藉著邪命、藉著低劣的技藝來維持生活,如:解釋下列物品的顏色、形狀與其它特徵之含義,以決定它們預示其主人將會幸運或不幸:寶石、衣服、棍杖、劍、矛、箭、弓、其它武器、女人、男人、男孩、女孩、男奴、女奴、象、馬、水牛、公牛、母牛、山羊、公羊、雞、鵪鶉、鬣蜥蜴、耳環(或房屋的山形牆)、土龜或其它動物──他戒除這些以低劣技藝而行的邪命。這也是他的戒行。
58.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藉著邪命、藉著低劣的技藝來維持生活,如作以下含意的預言:
國王將會前行;國王將會返回;我方國王將會進攻,敵方國王將會撤退;敵方國王將會進攻,我方國王將會撤退;我方國王將會戰勝,敵方國王將被擊敗;敵方國王將會戰勝,我方國王將被擊敗;如此,一方將會戰勝,另一方將被擊敗──
他戒除這些以低劣技藝而行的邪命。這也是他的戒行。
59.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藉著邪命、藉著低劣的技藝來維持生活,如預言:將會有月蝕;日蝕;星蝕;日月將循著正常的軌道運行;日月將偏離軌道;星座將循著正常的軌道運行;星座將偏離軌道;將有流星墜落;將有天火;將有地震;將有地鳴;將有日、月與星的升起與落下、變暗與變亮;月蝕將造成如此的結果;日蝕將造成如此的結果;(等等,直到)日、月與星的升起與落下、變暗與變亮將造成如此的結果──他戒除這些以低劣技藝而行的邪命。這也是他的戒行。
60.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藉著邪命、藉著低劣的技藝來維持生活,如預言:將有豐沛的雨量;將會乾旱;將會豐收;將會飢荒;將會安全;將有危難;將有疾病;將會健康;或者他們藉著會計、計算、估計、作詩與推論世界來活命──他戒除這些以低劣技藝而行的邪命。這也是他的戒行。
61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藉著邪命、藉著低劣的技藝來維持生活,如:安排結婚的吉日;新娘何時迎回家及何時嫁出去;安排訂婚與離婚的吉日;安排儲錢與付錢的吉日;念咒使人幸運或不幸;超渡墮胎的胎兒;念咒以綁住某人的舌頭、麻痺他的下巴、使他的手失去控制、或使他變聾;藉著鏡子、女孩或天神來得到神諭似的答案;崇拜太陽;崇拜大梵天;從口中吐火;向幸運女神祈願──他戒除這些以低劣技藝而行的邪命。這也是他的戒行。
62. 鑑於有些沙門及婆羅門依靠信眾供養的食物過活,卻藉著邪命、藉著低劣的技藝來維持生活,如:許下諾言要供養天神禮品,以報答他們的恩惠;實現這樣的諾言;信仰魔鬼;進入土屋後念誦咒語;使人性能力增強或性無能;為房屋的地點作準備及灑淨;給予儀式的淨口與儀式的沐浴;供養犧牲之火;給予催吐劑、瀉劑、袪痰劑與化痰劑;給予耳藥、眼藥、鼻藥、洗眼劑及對抗藥膏;治療白內障、進行手術、做小兒科醫師;給予治療身體疾病的藥及對抗其副作用的藥膏──他戒除這些以低劣技藝而行的邪命。這也是他的戒行。
63. 大王,如此具足戒行的比庫見到自己在持戒的各方面都沒有危險,就像一位已擊敗敵人的灌頂神聖戰士,見到沒有任何來自敵人方面的危險;同樣地,如此具足戒行的比庫見到自己在持戒的各方面都沒有危險。具備瞭如此聖潔的戒蘊,他內心體驗到無罪的快樂。大王,比庫如此具足戒行。
守護諸根
64. 再者,大王,比庫如何守護他的感官之門呢?在此,大王,眼見到物體之後,比庫不執取其形像或細部特徵。因為,如果他處於不收攝眼根的狀態,貪欲、憂傷等邪惡不善法將會侵襲他,所以他收攝、守護眼根,成就眼根律儀[ 中譯按:根律儀就是守護根門的修行。]。耳聽到聲音之後……鼻聞到氣味之後……舌嚐到滋味之後……身觸到可觸知之物後……意認知精神對象之後,比庫不執取其形像或細部特徵。因為,如果他處於不收攝意根的狀態,貪欲、憂傷等邪惡不善法將會侵襲他,所以他收攝、守護意根,成就意根律儀。具足如此聖潔的諸根律儀之後,他內心感受到無缺點的快樂。大王,比庫如此守護諸根。
正念與正知
65. 大王,比庫如何具足正念與正知呢?在此,大王,向前行與返回時,比庫都以正知而行;向前看與向旁看時,他都以正知而行;彎曲與伸直肢體時,他都以正知而行;穿著袈裟、大衣與使用缽時,他都以正知而行;吃、喝、咀嚼、嚐味時,他都以正知而行;大小便時他都以正知而行;行走、站立、坐著、躺臥、覺醒、說話、沉默時,他都以正知而行。大王,比庫如此具足正念與正知。
知足
66. 大王,比庫如何知足呢?在此,大王,比庫滿足於保護身體的袈裟與果腹的缽食,無論去到那裡,他都隨身只攜帶著(衣缽)。就像鳥兒一樣,無論飛到那裡,都只以兩翼為牠的唯一負擔;同樣地,比庫滿足於覆身的袈裟與果腹的缽食,無論去到那裡,他都隨身只攜帶著(衣缽)。大王,比庫如此知足。
棄除五蓋
67. 具足了此聖潔的戒蘊、聖潔的諸根律儀、聖潔的正念與正知及聖潔的知足之後,他前往寂靜的住處──森林、樹下、山丘、幽谷、山洞、墳場、叢林、空地、草堆。托缽回來,用過餐後,他盤腿而坐,保持身體正直,建立正念在自己面前。
68. 捨棄對世間的貪欲之後,他以無貪的心來安住,使心從貪欲中淨化出來。捨棄惡意與瞋恨之後,他以慈愛、關懷一切眾生幸福的心來安住,使心從惡意與瞋恨中淨化出來。捨棄昏沉與睡眠之後,他覺知光明、保持正念與正知地安住,使心從昏沉與睡眠中淨化出來。捨棄掉舉與追悔之後,他以舒坦、平和的心來安住,使心從掉舉與追悔中淨化出來。捨棄懷疑之後,他像已超越懷疑、對善法毫無疑惑之人那般地安住,使心從懷疑中淨化出來。
69. 大王,假使有一個人向別人借款來運用於自己的事業,並且事業成功,因此不但能清還舊債,而且剩餘的錢足以養活妻子。他會思惟此事,因而感到歡喜,心情愉快。
70. 再者,大王,假使有一個人生病、苦惱、重患,因而不能享用食物,體力衰退。過了一段時間,他從該病痊癒,能夠享用食物,並且恢復體力。他會思惟此事,因而感到歡喜,心情愉快。
71. 再者,大王,假使有一個人被囚禁在監獄。過了一段時間,他被釋放出獄,平安無險,並且財產沒有損失。他會思惟此事,因而感到歡喜,心情愉快。
72. 再者,大王,假使有一個人身為奴隸,沒有自主權,隸屬於別人,不能隨意到想去之處。過了一段時間,他被解除奴隸的身分,能夠自主,不再隸屬於別人,而是一個自由的人,能夠隨意到想去之處。他會思惟此事,因而感到歡喜,心情愉快。
73. 再者,大王,假使有一個攜帶財物的人,走在一條食物稀少、遍滿危險的荒野道路上。過了一段時間,他越過荒野,平安地到達一個安全無險的村莊。他會思惟此事,因而感到歡喜,心情愉快。
74. 同樣地,大王,當比庫見到自己內心的五蓋還未棄除時,他將之視為負債、患病、被監禁、身為奴隸、荒野的道路。
75. 然而,當他見到內心的五蓋已被棄除,他視之為還清債務、健康無病、獲釋出獄、免為奴隸、安全之地。
76. 當他見到內心的五蓋已被棄除時,內心就會生起愉快。當他內心愉快時,喜悅就會生起。當他內心充滿喜悅時,身體就會變得輕安。身體輕安之後,他就會感到快樂。由於快樂,他的心就會變得專注。
初禪
77. 他遠離感官欲樂,遠離不善法,進入並安住於有尋有伺[ 中譯按:初禪有五個禪支:尋、伺、喜、樂、一境性。尋是把心投入於禪修目標之中,伺則維持心繼續專注於該目標。]、充滿由遠離而生起之喜樂的初禪。他以由遠離而生的喜樂灌注、滲透、浸泡、充滿他的全身,因此他的身體沒有任何部份不被此喜樂所充滿。
78. 大王,假設有一個善巧的侍浴者或他的學徒,將肥皂粉倒入金屬盆中,灑上水而將它揉捏成粉球,使得此肥皂粉球內外都被水分所滲透、包含、充滿,但還不至於有水滴下來的程度。同樣地,大王,他以由遠離而生的喜樂灌注、滲透、浸泡、充滿比庫的全身,因此他的身體沒有任何部份不被此喜樂所充滿。大王,這是比前面那些更殊勝與崇高的可見之沙門果。
第二禪
79. 再者,大王,止息尋與伺之後,比庫進入並安住於伴隨著自信與定心、無尋無伺、充滿由定而生起之喜樂的第二禪。由定而生的喜樂灌注、滲透、浸泡、充滿他的全身,因此他的身體沒有任何部份不被此喜樂所充滿。
80. 大王,假設有一個湖水由底部湧上來的深湖。既沒有從東、西、南、北各方向而來的水流入此湖,也沒有時而降下的雨水注滿此湖,但是從湖底湧上來的一道冷水灌注、滲透、浸泡、充滿了這整個湖,因此這整個湖沒有任何部份不被冷水所充滿。同樣地,大王,由定而生的喜樂灌注、滲透、浸泡、充滿比庫的全身,因此他的身體沒有任何部份不被此喜樂所充滿。大王,這也是比前面那些更殊勝與崇高的可見之沙門果。
第三禪
81. 再者,大王,喜消退之後,比庫安住於平靜、正念與正知,並且他的身體感受到快樂。於是他進入並安住於聖者們所宣示:『他以平靜與正念快樂地安住。』的第三禪。此無喜之樂灌注、滲透、浸泡、充滿他的全身,因此他的身體沒有任何部份不被此樂所充滿。
82. 大王,假設在一個蓮花池中,有生於水中、長於水中、從未長出水外、就在水中繁茂的青色、白色、或紅色蓮花,冷水灌注、滲透、浸泡、充滿它們,從頂部到根部,因此那些蓮花沒有任何部份不被冷水所充滿。同樣地,大王,無喜之樂灌注、滲透、浸泡、充滿比庫的全身,因此他的身體沒有任何部份不被此樂所充滿。大王,這也是比前面那些更殊勝與崇高的可見之沙門果。
第四禪
83. 再者,大王,由於捨棄了樂與苦,以及先前喜與憂的消逝,比庫進入並安住於無苦無樂、具有因舍心而完全淨化之正念的第四禪。他以清淨、光明的心遍布全身地坐著,因此他的身體沒有任何部份不被清淨、光明的心所遍布。
84. 大王,假設有人以白布從頭到腳覆蓋自己地坐著,使得他的身體沒有任何部份不被白布所遍布。同樣地,大王,比庫以清淨、光明的心遍布全身地坐著,因此他的身體沒有任何部份不被清淨、光明的心所遍布。大王,這也是比前面那些更殊勝與崇高的可見之沙門果。
觀智
85. 當他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 中譯按:適業就是心及心所適合作業的特性。在心清淨且定力很強時,例如證得禪那時,心變得柔軟且適合作業,能夠輕易地成就各種禪修業處。]、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智見。他了解到:『這是我的身體,擁有色身,由四大所組成,源自父親與母親,依靠飯與粥來增進它、它是無常的、會受到觸痛與壓迫的、會解體與分散的。而這是我的心,依靠色身的支持,並且與色身有密切關係。』
86. 大王,假設有一顆具有最純淨光澤的美麗綠寶石、它具有八個截面、精雕細琢、透明、清澈、完美無瑕、具足一切優越的品質,而且有一條青、黃、紅、白或棕色的線穿過其中,視力敏銳的人將它拿在手中,會如此思惟它:『這是一顆具有最純淨光澤的美麗綠寶石、它有八個截面、精雕細琢、透明、清澈、完美無瑕、具足一切優越的品質,而且有一條青、黃、紅、白或棕色的線穿過其中。』同樣地,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智見。他了解到:『這是我的色身,由四大所組成,源自父親與母親,依靠飯與粥來增進它、它是無常的、會受到觸痛與壓迫的、會解體與分散的。而這是我的心,依靠色身的支持,並且與色身有密切關係。』大王,這也是比前面那些更殊勝與崇高的可見之沙門果。
意生身智 [中譯按:意生身智及接下來的神變智、天耳智乃至漏盡智是上等智(abhiṭṭā),也可譯為神通。]
87. 當他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造成意生身。由本來這個身體,他能變出另一個具足色法、由心意所生、一切器官俱全、諸根完整無缺的身體。
88. 大王,假設有人將蘆葦從它的莢中抽出來,他會想著:『這是蘆葦,這是莢。蘆葦是蘆葦,莢是莢,它們是不同的東西;但是蘆葦是從莢中抽出來的。』或者假設有人將劍從劍鞘中抽出來,他會想著:『這是劍,這是劍鞘。劍是劍,劍鞘是劍鞘,它們是不同的東西;但是劍是從劍鞘中抽出來的。』或者有人將蛇從牠的蛻皮中拉出來,他會想著:『這是蛇,這是蛻皮。蛇是蛇,蛻皮是蛻皮,它們是不同的東西;但是蛇是從蛻皮中拉出來的。』同樣的,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造成意生身。由本來這個身體,他能變出另一個具足色法、由心意所生、一切器官俱全、諸根完整無缺的身體。大王,這也是比前面那些更殊勝與崇高的可見之沙門果。
神變智
89. 當他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神變智。他能夠顯現各種神變智:他能從一身變成多身,從多身變成一身;自在地出現與隱沒;毫無障礙地穿過城牆、壁壘、山丘,猶如穿過空間一般;鑽入與鑽出土地,猶如出入於水一般;在水面上行走而不會沉沒,猶如在地上行走一般;盤腿坐著遨遊於空中,猶如飛鳥一般;以手觸摸日月,如此神通廣大;他能使身體通行無阻地去到梵天界。
90. 大王,假設有一位善巧的陶藝家或他的學徒,要將已調製好的黏土塑造他想塑造的器皿;或者善巧的象牙雕刻師或他的學徒,要將已處理好的象牙雕刻成他想雕刻的作品;或者善巧的金匠或他的學徒,要將已處理好的金子製作成他想製作的作品;同樣地,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神變智,他能夠顯現各種神變智。大王,這也是比前面那些更殊勝與崇高的可見之沙門果。
天耳智
91. 當他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天耳智。以清淨、超越人耳的天耳,他能夠聽見兩種聲音:天界的聲音與人界的聲音,遠處的聲音與近處的聲音。
92. 大王,假設有人在大路上旅行,他聽見定音鼓、小鼓、喇叭、鐃鈸與大鼓的聲音,心裡會想:『這是定音鼓的聲音,這是小鼓的聲音,這是喇叭、鐃鈸與大鼓的聲音。』同樣地,大王,當他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天耳智。以清淨、超越人耳的天耳,他能夠聽見兩種聲音:天界的聲音與人界的聲音,遠處的聲音與近處的聲音。大王,這也是比前面那些更殊勝與崇高的可見之沙門果。
他心智
93. 當他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他心智。當他以自己的心來涵蓋別人的心時,他能夠了解其它眾生與其它人的心。對於有貪欲的心,他了解它為有貪欲的心;對於無貪欲的心,他了解它為無貪欲的心。對於有瞋恨的心,他了解它為有瞋恨的心;對於無瞋恨的心,他了解它為無瞋恨的心。對於有愚癡的心,他了解它為有愚癡的心;對於無愚癡的心,他了解它為無愚癡的心。對於狹隘的心,他了解它為狹隘的心;對於散亂的心,他了解它為散亂的心。對於高尚的心,他了解它為高尚的心;對於不高尚的心,他了解它為不高尚的心。對於可超越的心,他了解它為可超越的心;對於不可超越的心,他了解它為不可超越的心。對於專注的心,他了解它為專注的心;對於不專注的心,他了解它為不專注的心。對於解脫的心,他了解它為解脫的心;對於未解脫的心,他了解它為未解脫的心。
94. 大王,假設有喜愛裝飾的少男或少女,對著一面清淨明亮的鏡子或一碗清澈的水,細看自己臉部的映像。如果臉上有痣,自己會知道:『臉上有痣。』如果臉上沒有痣,自己會知道:『臉上沒有痣。』同樣地,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他心智。當他以自己的心來涵蓋別人的心時,他能夠了解其它眾生與其它人的心。大王,這也是比前面那些更殊勝與崇高的可見之沙門果。
宿命智
95. 當他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宿命智。他能夠回憶自己的許多過去生,即:一生;兩生;三、四或五生;十、二十、三十、四十或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十萬生;許多成劫、許多壞劫、許多成劫與壞劫。(他憶念):『那時,我有如此的名字,屬於如此的家族,有如此的長相;吃如此的食物,經歷如此的苦樂,有如此長的壽命。那一生死亡之後,我又投生於某處,在那一生,我有如此的名字,屬於如此的家族,有如此的長相;吃如此的食物,經歷如此的苦樂,有如此長的壽命。那一生死亡之後,我又投生於此處。』他能如此憶念許多過去生的生活型態與細節。
96. 大王,假設有人從自己的村莊去到別的村莊,再從那個村莊去到另一個村莊,然後從該村莊回到自己的村莊,他心裡會想:『我從自己的村莊去到那個村莊,那時我如此站著,如此坐著,如此說話,如此沉默。我從那個村莊又去到另一個村莊,在那裡,我如此站著,如此坐著,如此說話,如此沉默。從該村莊,我回到自己的村莊。』同樣地,大王,當他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宿命智。他能憶念許多過去生的生活型態與細節。大王,這也是比前面那些更殊勝與崇高的可見之沙門果。
天眼智
97. 當他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觀眾生死生的智慧。以清淨的、超越人眼的天眼,他見到眾生死亡與再度投生──低賤與高貴、美麗與醜陋、幸運與不幸──他了解眾生如何依照自己的業而承受果報,他見到:『這些眾生具有身、口、意的惡業──他們誹毀聖者,秉持邪見,依邪見而造作──他們身壞命終、死亡之後投生於惡道、苦趣、下界、地獄。而另外這些眾生具有身、口、意的善業──他們不誹毀聖者,秉持正見,依正見而造作──他們身壞命終、死亡之後投生於善趣、天界。』如此以清淨的、超越人眼的天眼,他見到眾生死亡與再度投生──低賤與高貴、美麗與醜陋、幸運與不幸──他了解眾生如何依照自己的業而承受果報。
98. 大王,假設在一個中央廣場有一棟具有樓上陽台的建築物,視力敏銳的人站在陽台上可以看到人們進入屋子、離開屋子、在街上行走、坐在中央廣場上。他心裡會想:『那些人正走進屋子,那些人正走出屋子,那些人正在街上行走,那些人正坐在中央廣場上。』同樣地,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觀眾生死生的智慧。他以清淨的、超越人眼的天眼見到眾生死亡與再度投生,他了解眾生如何依照自己的業而承受果報。大王,這也是比前面那些更殊勝與崇高的可見之沙門果。
漏盡智
99. 當他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漏盡智。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原因。』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苦的息滅。』他如實地了知:『這是導致苦息滅之道。』他如實地了知:『這些是諸漏。』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諸漏的原因。』他如實地了知:『這是諸漏的息滅。』他如實地了知:『這是導致諸漏息滅之道。』
如此知見,他的心從欲漏、有漏、無明漏當中解脫出來。心解脫之後,如此的智慧就會生起:『心已經解脫。』他了知:『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應作皆辦,不受後有。』
100. 大王,假設在山谷中有一座湖,湖水清澈、澄淨、無垢。視力敏銳的人站在湖邊可以看見蠔貝、沙、卵石、游動與靜止的魚群。他心裡會想:『這座湖的水清澈、澄淨、無垢,水中有蠔貝、沙、卵石、游動與靜止的魚群。』
同樣地,大王,當比庫的心如此專注、清淨、光明、無垢、無瑕、柔軟、適業、穩固與達到不動搖時,他引導其心,使心傾向於漏盡智。他如實地了解:『這是苦。』……他了知:『生已滅盡,梵行已立,應作皆辦,不受後有。』大王,這也是比前面那些更殊勝與崇高的可見之沙門果。大王,再也沒有比這種更殊勝與崇高的其它沙門果了。」
未生怨王自誓為在家弟子
101. 世尊說完之後,未生怨王告訴世尊說:「太美妙了,尊者!太美妙了,尊者!就像將翻覆之物翻轉復正,使隱匿之物揭示顯露,為迷路之人指示正途,為黑暗中之人擎舉明燈,使他們得以見物;同樣地,尊者,世尊以種種方式宣說佛法。從今日起我歸依世尊、歸依法、歸依比庫僧團,願世尊接受我為從今天開始終身歸依之在家信徒。
尊者,罪惡戰勝了我,我是如此愚癡、如此迷惑、如此笨拙,為了王位,我殺害了自己的父親,那樣一位正直的人、正直的君王。請世尊確認我的罪過為罪過,以便未來我能夠以戒律約束自己。」
102. 「如是,大王,罪惡戰勝了你,你是如此愚癡、如此迷惑、如此笨拙,為了王位,你殺害了自己的父親,那樣一位正直的人、正直的君王。然而,既然你已經見到自己的罪過為罪過,並且願意依法改正,因此我確認此事。大王,這就是在聖者的戒律中成長:一個人能見到自己的罪過為罪過,依法改正,以及在未來成就自製。 」
103. 世尊如此說過之後,未生怨王告訴世尊說:「尊者,現在我必須回去了,我還有許多任務與職責在身。」
「隨適宜而行,大王。」
未生怨王對世尊的開示感到歡喜,並向世尊致謝。從座位上起身,禮敬世尊,右繞三匝,然後離去。
104. 未生怨王離開之後,世尊對眾比庫說:「諸比庫,這位國王毀了自己、傷了自己。諸比庫,如果這位國王不殺害自己的父親,那樣一位正直的人、正直的君王,那麼,就在這一個座位上,他能夠生起無塵無垢的法眼。」
世尊如此說完之後,諸比庫內心愉快,對世尊的話感到歡喜。
(沙門果經至此結束)
References:
1.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v1/issue.asp?article=88.95.12.20$04.htm
2. http://dhamma.sutta.org/books/ysfj/saamannaphala_sutta.htm
3. TTBC 沙門果經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