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6

南傳佛教的菩薩道 十波羅蜜

根據南傳佛教經典,一位菩薩道的修行者必須實踐十種波羅蜜,也即導向成佛的十種方法。
  1. 佈施波羅蜜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願意捨棄所擁有的身外物,甚至自己的肢體或生命來幫助他人的善思。
  2. 持戒波羅蜜是以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為基礎的身善行和語善行。
  3. 出離波羅蜜是在明瞭欲樂與生命界的不圓滿之後所生起的捨棄欲界之心。
  4. 智慧波羅蜜是毫無錯誤地透視諸法之共相與特相的心所。
  5. 精進波羅蜜是為眾生之福利而付出的身與心的努力。
  6. 忍耐波羅蜜是忍受他人對己所犯之錯的忍耐力。
  7. 真實波羅蜜是只說誠實不欺的真實語言。
  8. 決意波羅蜜是對利益眾生之善行毫不動搖的決心。
  9. 波羅蜜是為眾生之福利與快樂所做的祝願與奉獻。
  10. 波羅蜜是對所有好與惡之法捨棄愛與恨,採取平等和無分別的態度。

行持十波羅蜜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是:
  1. 至上願願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2. 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跟至上願相同,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也是十波羅蜜的根本條件。通過此二法,菩薩得以持續不斷地為眾生謀求福利和快樂,完全沒有顧慮到自身的利益,也不會對極為艱難且非常人所能行的菩薩道感到害怕。
  3. 四佛地有如至上願、大悲心與方法善巧智,四佛地也是波羅蜜的根本條件精進這是修習波羅蜜、捨離與善行的精進力。上智即方法善巧智。決意 : 是對修菩薩道不可動搖的決心。利益即培養慈悲心。因為此四個因素有利於成就正等正覺,故名為四佛地
  4. 十六種內心氣質內心氣質即是傾向或性格,它影響人之個性的形成。內心氣質可分為兩種,即善與惡。善的內心氣質有十六種,即:傾向於出離、隱居、無貪、無、無癡、解脫及十種波羅蜜。
  5. 省察智省察不修佈施等十波羅蜜的壞處與修佈施等十種波羅蜜的好處。
  6. 十五種行持戒、以正念攝受六根門、於食知足、晝夜精進、信、念、慚、愧、勤學、精進、慧、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
  7. 五種神通神變通(如意通)、天耳通、他心通、天眼通及宿住隨念通(宿命通)

圓滿十波羅蜜的時間,根據不同的菩薩而有長短不同南傳佛教把菩薩分為三類,即:
  1. 慧者菩薩又稱為敏知者菩薩,他們慧強信弱。慧者菩薩圓滿波羅蜜的時間需要四阿僧祗劫與十萬大劫。
  2. 信者菩薩又稱為廣演知者菩薩,他們慧中信強。信者菩薩需要八阿僧祗劫與十萬大劫。
  3. 精進者菩薩又稱為所引導者菩薩,他們信慧皆弱。精進者菩薩需要十六阿僧祗劫與十萬大劫。
猶如種稻子必須經過固定的時間才能開花、結米與成熟。同樣地,每一類菩薩只有在固定的期限內修習十波羅蜜,圓滿十波羅蜜才能達到佛地,成就佛果。每一類菩薩皆不可能以任何方法在固定的期限之前就可以證得佛果,因為他的智慧還未臻圓滿成熟,成佛的條件也就尚不能具足。

ps. 參考資料: 南傳菩薩道-The 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