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漸向台灣的佛教徒們揭開上座部的神秘面紗:
從僧侶如何在弘法時還能確實執行戒律?
如何過午不食?
如何對待金錢?
如何在眾多因緣法中修行?
乃至信徒應該如何如法地跟僧侶相處?
如何正確供養僧侶?......等等.
著實使慣於接受自稱大乘佛教(北傳佛教)的我們開了眼界,
原來人家可以不因為時代環境變遷就一定要改革創新,
也給了些主張佛教一定要改變做法才能弘法的人一個借鏡.
在閱讀TTBC 的出版品中,
收獲最多的應該就是阿毗達摩了,
有唸過唯識學的跟百法明門的,
不妨也去讀讀阿毗達摩,
你會感嘆唯識之不足,
百法明門的疏漏.
南傳佛教對阿毗達摩來源的說法是...
阿毗達摩的口誦傳者是舍利子長老(Upatissa),
舍利子跟隨佛陀時獲得佛陀的親口教導阿毗達摩,
那為什麼沒在第一次經典集結時出現呢?
那是因為後來貼身照料佛陀的侍者阿難(Anada)還未加入僧團,
而之後舍利子又離開僧團去他方弘法,
又比佛陀早脫離五蘊身.
故在第一次經典集結時,
這些阿毗達摩的內容並沒有被阿難口誦集結出來,
即阿難可能未曾聽說佛陀講過,
而是在"十事非法"後的第二次經典集結時才被收錄,
由舍利子的學生口誦出.
相似情況就是富樓那(Purna) 在第一次經典集結後才趕到現場,
向當時主持人摩訶迦葉(Mahakassapa)要求補充經文的另一個歷史事件說法一樣,
來不及參加第一次集結的弟子們所補述佛說都是之後才被收錄成為經典.
(這點跟北傳佛教記載富樓那尊者來不及參與大迦葉主持的王舍城集結,
所以另外主持了一次集結,誦出雜藏,
後世稱為窟外集結, 是有相同之處。
只不過南傳佛教採取了更寬大的原則,
並不稱富樓那口誦的為雜藏,
而是承認富樓那所引佛語也是佛說,
所以也都列入"如是我聞"的尼柯耶中了.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推測知佛經中的如是我聞的我並非都只是阿難,
其實還有其他弟子,
而且,
像南傳眾佛典中,
由西方歷史考古學家考據是最古老的經集,
很多經文甚至沒有"如是我聞"這樣的字句.
是以, 真實的佛典集結可能並沒有當代考據者主張的有分什麼阿難系或富樓那系或優婆離<Upāli>系等等不同派系相爭,
有點莫名其妙故意醜化的分法了.)
有點講遠了, 拉回來講阿毗達摩.
南傳佛教的阿毗達摩所以讓唯識學跟百法明門論光芒漸失,
乃是...
- 阿毗達摩是由舍利子口誦出來教導學生的. 而百法明門論的作者是後來的佛教徒世親(Vasubandhu). 唯識學則是世親的哥哥無著(Asanga)倡導出來的.
- 阿毗達摩比唯識跟百法明門論分析得更仔細.
- 阿毗達摩跟實修可以結合, 不光只是理論.
而最重要的是...
阿毗達摩對佛教的涅槃提出了清楚卻又簡單的說明,
完全指出上座部佛教的涅槃不僅只有人無我,
更是通達了法無我的境界.
又進一步指出所謂的法無我究竟是什麼法?
霎時, 撇去北傳佛典中二乘二乘的罵不停,
南北傳佛典中的深義清楚浮現,
完全可以貫通.
講這麼多, 不是說北傳佛教不好而南傳佛教好?
更不是要爭那一個才是正統?
而是讓各位佛教徒多了一本更優質的參考書,
在修行路上可以更明確可以更清楚,
少一點排斥, 少一點先入為主.
ps. 閱讀阿毗達摩時, 若能配合明法尊者編的攝阿毗達摩義論表解一起對照, 則更清楚. 表解書可到法雨道場網站下載電子版或請紙本書細細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