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9/30

入出息念的次第

  1. 入息或出息(剛坐下來呼吸很明顯).
  2. 長息(緩慢的呼吸)或短息(快一點或明顯一點的呼吸).
  3. 全息(sabbakaya, 呼吸本身, 專注於緩慢綿長的呼吸開始,中間,結束.).
  4. 微息(微細到若有似無的呼吸).
實際修行狀況每人不同, 並非一定要照著1234一步一步來.
ps. 入出息念越往上修習, 其所緣業處越微細越不明顯, 甚至不現起.

  • 當定力提升到一定階段的時候, 禪修者都能體驗到光, 剛開始的時候, 絕大部分的禪修者所體驗到的光, 都是出現在面前或者頭頂, 左側或右側, 鼻子前, 有人感覺像煙或霧一樣, 這時只能稱為光, 而非禪相.
  • 禪相 ,nimitta,是一種心生色法, 只出現在所緣結合(入初息念在鼻孔附近)的光, 表示心因為定力提升而得到強化後證得禪那, 其它地方的光就只是光而已.
入出息念會有三種禪相:
  1. 遍作相, parikammanimitta: 呼吸本身或呼吸進出的鼻孔一帶附近.
  2. 取相, uggahanimitta: 隨定力提升, 鼻孔附近有煙或霧或如白雲;棉花一樣的相, 但不穩定也不明亮.
  3. 似相, patibhaganimitta: 隨定力提升, 鼻孔附近的光已經像太陽光或珠寶或晨星, 非常穩定也很明亮, 比取相要名亮百倍或千倍.
ps. 但由於禪相是心想而生的概念法, 所以不同人的禪相也不盡相同, 也有人的光是藍色的或粉色的....

禪修者可以透過似相, 而證得近行定與安止定.
落入有分: 禪修者在專注光明的時候, 突然感覺一瞬間頭腦完全空白, 人說落入無記或能所雙泯.
  1. 近行定: 禪修者的定力還沒有培養到強而有力, 偶爾會落入有分.
  2. 安止定: 禪修者的定力培養到強而有力, 可以維持很長一段時間, 把心安住;投入;定在光明當中.

安止定力穩定後, 
check有分: 檢查心所依處, 心所依處像一面鏡子一樣, 可以反映出所看到或者所專注的所緣.
check禪支(jhanaga): 查到有分的時候, 在有分裡面檢查禪支(構成禪那jhana的因素anga, 禪那就是專注所緣的意思), 禪支有五種(即五種心所或稱五種心理作用, 純意門心路過程):
  1. 尋, vitakka: 把心投入到似相.
  2. 伺, vicara: 心繼續地思維似相.
  3. 喜, piti: 心喜歡似相, 此處是指五喜中的遍滿喜.
  4. 樂, sukha: 心體驗似相, 樂受.
  5. 一境性, ekaggata: 心只專注在似相上, 也就是定.
初禪(離生喜樂): 具有這5個禪支, 證得初禪者已遠離諸欲(指已離欲貪), 離諸不善法(捨離五蓋).
具初禪者必須練習初禪禪支五自在, 才可進入到第二禪:

  1. 轉向自在: 其心可以隨心所欲的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轉向禪支.
  2. 入定自在: 其心可以隨心所欲的想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入定都可以很快地入定.
  3. 住定自在: 其心可以隨心所欲的安住於定中多久就能多久.
  4. 出定自在: 其心可以隨心所欲的出定.
  5. 省察自在: 其心可以很快地查到禪支, 因為要證得更高的禪支是透過捨離, 所以要清楚各禪支.
第二禪(定生喜樂)建立在初禪上, 去除尋與伺2個禪支(動態的心所), 而生起比初禪更強烈的喜跟更殊勝的樂;一境性3個禪支. 再練習3禪支的五自在後才可進入第三禪.

第三禪(離喜妙樂)建立在第二禪上, 去除第二禪的喜禪支而住於捨(住於中間不偏兩邊), 而生起最純粹的樂(是世間最高的樂但非出世間樂, 離喜之樂)和一境性2個禪支. 再練習2禪支的五自在後才可進入第四禪.

第四禪建立在第三禪上, 去除第三禪的樂禪支, 而有了捨受(不苦亦不樂的平靜感受)跟一境性.

入出息念達到四禪後, 必須轉換所緣, 即練習<十遍>都能達到初二三四禪, 因為無色界定是由遍業處來成就, 所以一定要轉換所緣來練習.

ps.五喜: 小喜, 剎那喜, 繼起喜, 踴躍喜, 遍滿喜.
     決意: 猶如給心下了一道命令.
     第四禪又稱神通根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