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

毗婆舍那 vipassana

vipassana: 古代照音譯稱毗婆舍那, 現在稱為觀智. vi (是不同的)+passati (是看)= vipassana.

Aniccatadivasena vividhehi akarehi dhamme passatiti vipassana (通過無常等種種行相觀照諸法稱為觀)

vividhehi akarehi (不同的行相或不同的角度, 指anicca ca dukkha ca anatta)

也就是透過觀察諸行法的無常; 苦; 無我來培養觀智, 就叫作修觀.

sankhara dhamma(諸行法): 由因緣和合的, 具有生滅相的, 最終會毀滅的. 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十二緣起支等.

次第是:
1. 名色識別智:
先破除概念法的密集. 色法有三種密集: 即相續密集;功用密集;組合密集. 名法有四種密集: 即相續密集;功用密集;組合密集;所緣密集. 破除色法的密集就會見到究竟色法, 破除名法的密集就會見到究竟名法. 要見到究竟名法需透過六門心路: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門. 若是擁有禪那者要見到究竟名法還需見到欲界的心路;色界的心路;無色界的心路等. 依照心路過程去分析每個心識剎那裏的心以及若干個心所, 既能分析六門心路裏的心與心所, 又真的見到了自他身體裏的色法. 於是建立了明色識別智.

2. 緣攝受智:
透過把握而去了解名色法的生起和存在的因以及緣.

3. 思惟智:
具有名色識別智跟緣攝受智的基礎上, 再去觀照名色法及其因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如透過十八種大觀,七種隨觀,觀三相,四十種思惟法或七色觀法,七非色觀法等.

4. 生滅智或生滅隨觀智:
在思惟智成熟之後在去觀諸行法的兩種生滅(去觀剎那生滅和緣生滅),

觀剎那生滅: 即把觀智加強到觀任何名色法任何行法是剎那生滅沒有一刻停留.

觀緣生滅: 觀照過去的無名;愛;取;行;業等的生與滅, 以及今生果報的生與滅, 觀照它門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如觀過去世的因生起,所以有今生的果報生起. 過去世的因是無常的,所以今生的果也是無常的. 過去因是滅的,所以今生的果報也是滅的(沒有).

生滅隨觀智尚未成熟時,會伴隨有十種觀的隨煩惱, 在此階段還叫作初觀. 有些禪修者會因這些經驗從來沒有過而誤認為已經證到涅槃而執著這種境界, 一但執著這種境界就會有稱為nikanti(欲)生起, 會誤以為已經證到了涅槃. 這時應知需去除十種觀的隨煩惱而更往上修觀使生滅隨觀智完全成熟, 稱為道非道智見清淨.

5. 壞滅隨觀智:
由於生滅隨觀智尚會見到諸行法還有生;住;滅;相, 故須觀照到諸行法剎那剎那壞滅, 不再注意它的生;住跟種種的相, 而只是看到壞滅.

6. 怖畏智和過患智:
因為觀欲界諸行法的名色都是剎那生滅, 色界諸名色法也都是剎那生滅, 無色界的諸色法也都是剎那生滅的.因而發現三界的名色法充滿種種過患(不圓滿的)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

7. 厭離隨觀智:
又稱厭離隨觀智於是生起很強的想要厭離世間想要超出三界的心.

8. 欲解脫智:
想出離三界的心只想取寂靜的涅槃為目標.

9. 審察智或審察隨觀智:
若禪修者之前的觀智到此欲解脫階段還不成熟的話, 這時就必須重複地複習之前修過的觀智. 如用十一種觀法去觀照五蘊,即過去現在未來內外劣勝粗細遠近等11種觀法; 七色觀法; 七非色觀法; 觀照剎那的壞滅; 觀照緣的壞滅; 七隨觀法等種種方法不斷地複習去觀照諸行法的壞滅. 待諸觀智成熟, 就會生起稱為道的心路, 而在道生起那一剎那能夠斷除相應的煩惱.

10. 行捨智:
捨就是平等的意思. 這時禪修者的心已經處於一種很平等很銳利地觀照諸行法. 不會再對極其快速生滅諸行法如沒修觀前那麼執著, 也不會如觀智尚未成熟時的怖畏跟厭離, 其心只是很平等地觀照諸行法.

11. 隨順智(屬於道的心路):
這種智慧隨順之前的觀智, 又隨順之後的道智.

12. 種姓智(屬於道的心路):
只有一個心識剎那, 因此心識剎那使得禪修者永遠告別了凡夫的生涯而成為聖者的種姓了.

13. 道智或聖道智(屬於道的心路):
能夠例行四種作用: 遍知, 斷除, 證悟以及修習.
遍知是遍知諸名色法遍知五蘊遍知世間遍知苦.
斷除是斷除煩惱斷除苦的原因.
證悟就是證悟涅槃.
修習是指完全開展了聖道.

14. 聖果智:
當聖道智一滅去之後, 立刻生起聖果智. 於是這個禪修者叫做第幾果聖者.

15. 省察智:
一但聖果智滅去之後, 緊接著會省察自己已經證得了甚麼, 如省察自己已證到聖道,聖果以及涅槃. 有哪些煩惱已經斷除, 有哪些煩惱還沒斷除.